北京治疗白癜风新技术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武威的历史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写在《武威少数民族述要》正式出版之际

由高怀忠、王其英撰著的《武威少数民族述要》一书,近日由甘肃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可喜可贺!该书从年下半年开始着手编纂到年年底出版,共28万字,收录照片50幅,历时整整三年。期间,数易其稿,多次修改并补充完善,并得到了甘肃省民委的项目经费支持。在本书付梓之时,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丹珠昂奔先生;安多华锐藏区天堂寺第六世转世活佛,著名藏学家、藏传佛教学者,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识先生,他们以专家学者及民族工作者的资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凉州文化、民族文化和对家乡事业特有的钟爱和深厚的学术素养、扎实的专业功底,悉心校阅书稿,提出了富有见地的意见建议,并欣然提笔作序,使本书生辉增色。《武威少数民族述要》是一部论述武威少数民族发展历史的专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武威少数民族历史渊源及其发展演进、杰出人物、宗教信仰、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艺术精粹、民族政策和民族事务管理等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了解武威少数民族,进而了解甘肃乃至中国少数民族及其历史文化的通俗读本,对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武威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添砖加瓦。(一)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人口占多数的汉民族外,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一起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富饶辽阔的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个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却已有长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论十大关系》)习近平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可以说,多民族的大一统,多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从史前文明到清代以前,先后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民族,除汉族外,北方主要有戎、羌、氐、月氏、乌孙、匈奴、东胡、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鹘、党项、契丹、蒙古、女真及其他西域各族和东北各族。他们的活动连同汉族及其南方、东南、西南各族一起,构成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大家庭中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由于民族关系的多样复杂和历史悠久,无论是地缘还是血缘,汉族和其他各族往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宏观而言,我国西南和西北是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两个区域。

古代民族,系与现代民族相对而言。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人口较少的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除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由于汉族占人口的大多数,其他民族人口相对比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武威少数民族述要》所称少数民族,既包括武威乃至西北地区历史上存在,后来被汉族或其他民族融合而变成了今天的汉族和(或)其他民族的组成部分的古代民族,也包括从古代一路走来发展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中的现代民族的民族。

两千多年来,华夏各民族在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中交流、互动、融合,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精神。在长期演进中,各民族逐步实现了文化认同、心理与共、情感相通,构筑了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近代以来,亡国灭种危机空前沉重,各族人民携手共进,御外侮、赴国难,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在历史的互动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得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实践基础。今天,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二)历史上的武威以及河西一直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民族争夺的重镇,可谓多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因此,要了解武威的历史,就必须了解武威古代民族的活动历史及其交流融合的关系和结果。武威也称凉州,自汉武帝开疆拓土、设郡置县以来,由水草游牧之地一跃而为汉魏名郡、五凉首府、隋唐大邑、明清重镇,加上多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斯,多种宗教自创立以后在中华大地上,武威先于中原教化传播,素以政局安定、民族和融、物产丰富、交通中外、文风炽盛、名人辈出、文化积淀深厚而称颂于史册,曾谱写出无数瑰丽的篇章,创造出了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原传统文化、以草原文明为特色的游牧民族文化、以高原环境与藏传佛教为背景的青藏文化相融合的多源性的复合文化——凉州文化。

近年来,武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凉州文化的整理挖掘与宣传弘扬,高度重视做好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宣传。

如何让武威悠久而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发挥作用,激发各族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愫,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繁荣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做好武威市民族工作,不仅是民族工作主管部门和民族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近二百万武威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武威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主持下,从年下半年开始,组织力量着手编撰《武威少数民族述要》一书,冀求以此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武威少数民族历史渊源、杰出人物、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精粹、民族政策和民族事务管理,为武威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添砖加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论著,吸取了不少学术成果。为保证《武威少数民族述要》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相统一,我们对过去所编纂的武威相关书稿进行了再审视、再理解、再精选,进一步搜集新的文字、图片资料,力求科学、系统、真实地展现每一个历史文化元素和地域人文景观、特色产业、社会发展成就。在反复分类整理、悉心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仔细推敲,孜孜以求,努力做到追溯有源、考证有据,编写出兼顾干部和公民阅读的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学生乡土教育教材、“农家书屋”和县域图书馆(室)民族文化藏书功能为一体的普及性读物。经过三年的努力,基本上完成了这一任务。在此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甘肃省委统战部、省民委、省宗教局,和武威市委、市政府及市委统战部的热情支持和鼓励。在具体实施中,为保证书稿的内容和质量,武威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成立编委会,由原主任高怀忠任主编,特聘武威文化学者王其英为主编之一。两位主编共同负责编纂工作的策划、拟定编写大纲、分工撰写书稿及修订统稿工作。市民宗委全体成员和各区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对书稿进行了讨论修改、资料补充。在后期工作中,现武威市民宗委主任王贤德及其班子成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精神,积极协调,热情支持,保证了本书的正常出版。(三)丹珠昂奔先生对故乡武威总是一往深情,感受强烈。他的序言从四个方面简要阐述了武威在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其一,武威是中国多民族历史的一个缩影。武威历史上曾过往有无数的民族,同时又有许多民族居住至今。所以,武威是多种宗教、多种文化、多种信仰、多种语言等的交汇之地,一句话,“懂得了武威,也便懂得了中国。”

其二,武威的重要性,既是历史的重要性,也是现实的重要性。武威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西部重镇,连接中亚和中国内地的枢纽,既可脚跨中亚,远眺欧洲,也可回首长安,举目东方;“一带一路”再次擦亮了这一明珠,使其再度进入世界的眼帘。

其三,“丝绸之路”是重要的商贸通道,也是重要的多民族的思想通道、文化文明通道;既是东西通道,也是南北通道。交往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环境条件的人们走到了一起,交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其四,要承袭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武威历史上,“凉州会谈”利用和谈的形式阻止了战争,使西藏归入中国版图。各个民族都是伟大祖国的缔造者,各个民族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团结、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

他说,对共同目标的尊重,就是团结。将国民的思想统一到一个共同的建设、追求目标中,进而凝心聚力、共同奋斗,就是我们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丹珠昂奔先生“非常赞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州县,也包括那些民族数量多、民族成份多、民族工作任务繁重的市州县编辑本市州县民族国情教育的读本,让自己的干部群众了解本地区的民族市情州情县情。”他认为“这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基础,也是我们所要做好民族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有了这样一本书,读一读,历史、现实、理论、政策清楚了,性质、原则、方法也就有了。”

丹珠昂奔(-),藏族,出生于天祝县东坪乡,原籍青海海东市。教授。年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后留校从事藏学研究工作。年起,历任中央民族大学藏学所副所长、藏学系主任兼藏学研究所所长、民族学研究院副院长兼藏学系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管理干部学院分党委书记,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局)党委书记、主任,挂职任云南省长助理等;年3月至年4月,任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民族文学研究》编委。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佛教与藏族文学》《藏族神灵论》《藏族文化散论》《历代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藏族文化志》《吐蕃史演义》《藏族文化发展史》等。

从小生于武威、长于武威的多识先生,对武威各民族长期和谐相处、团结共事记忆深刻。他说,武威各民族通过长期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使武威的古代文明具有奇特的地域特征。他在序言中,以唐代著名诗人王建生动描绘唐代武威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具体情景的乐府诗《凉州行》,说明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他还以武威的西夏碑、高昌王世勋碑、西宁王碑以及凉州白塔寺、广善寺等寺院碑刻,论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各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武威地处东西交通要冲,是古代各民族交往的十字路口。随着古代民族迁徒、商旅往来、军事征战、宗教传播,在武威留下了不少用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共同书写的碑文,碑碑都有汉文,说明中原文化、汉字文化是主体文化,各民族都离不开汉语,印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格局。

他说,武威几千年来和谐融洽、和衷共济的民族生活情形,最终凝成兼容并蓄、博杂冗繁的文化厚土,并孕育了众多英才。弘化公主入吐谷浑,促进了唐朝与吐谷浑、吐蕃的友好往来;“凉州会谈”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奠定了西藏并入中国版图的基础,并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他说,武威的民族演进过程反复证明: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只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各民族和睦相处,生产力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各族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多识先生认为,《武威少数民族述要》虽然是一个历史普及读本,但其函盖内容之广泛,跨越历史之久远,引用典籍之丰富,分类梳理之精细,介绍叙述之简要,都是同类读物中少见的。可以说这是首次以多视角、多学科宣传介绍武威少数民族文化的通俗读本,内容浅显,特色鲜明。这充分表明编者用心之真、用力之深……相信《述要》对于宣传和介绍武威,让更多的人了解武威,进而了解各少数民族,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和相互尊重,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推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多识·洛桑图丹琼排(-),笔名多识·东舟宁洛,简称多识,藏族,天祝县朵什乡人,教授。年在朵什寺坐床,为第六世朵什佛。曾在天堂寺和拉卜楞寺学习藏文和藏传佛教十明学科,后从事藏语文教学工作,期间自学了汉语言文学。年调入西北民族大学任教,曾任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少语系主任、藏语言文学系博士生导师,甘肃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干事、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研究员等职。已出版藏文著作《藏语语法论集》《云使浅释》《多识论文集》《多识诗文集》等,汉文专著、译著《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大威德之光》《佛教理论框架》《宗喀巴大师佛学名著译解》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荣誉奖。(四)

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部署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族工作战略,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

今天,辛勤耕耘在武威大地上的各族人民,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使命,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进步的大旗,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从而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武威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作者简介王其英凉州文化学者。年1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和党政工作,曾任凉州区政府办主任等职务,兼任《武威市志》总编。编著出版《武威金石录》《西部明珠凉州》《可爱的凉州》《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历代咏凉诗选析》《武威特色文化述要》《武威少数民族述要》(合著)等多部著作;参编、修订、通稿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资料20多部,在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荣获甘肃省地方史志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转发是最佳的鼓励分享是最高的赞赏感谢鼓励欢迎分享请您点一下右下角“在看”哦!王其英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ansushengzx.com/gsly/143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