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能够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pfb1.net/

甘肃:一个贡献铁血、英雄和神话的地方

——耕云先生和盐

——题记:

中印边境,

一个甘肃男人伸开了双臂,

他的身后,

是万家灯火与星辰共辉,

那里,

也叫中国。

1

一个甘肃男人伸开了双臂

加勒万,中印边境上一条寸草不生、砾石遍地、冰雪横流的河谷。在地球母亲慈祥的脸庞上,这条河谷甚至连一条小小皱纹都算不上。

然而,近来却是举世瞩目的兵戎焦点。

在那里,一个年出生的甘肃男人伸开了双臂,与他迎面而来的是一支手提“金箍棒”,肩扛武装盾牌,早有阴险预谋的越界部队,来势汹汹,仗着万国造的军备杀气腾腾。

面对数倍于己的来敌,他用浓重甘肃方言发出了义正言辞的警告!——这里是中国!!!

那一刻,我看见甘肃境内祁连山脚下古老的汉长城、孤绝高耸的嘉峪关在他的双臂之间,顷刻间延展了开来……

那姿势有点像巴西里约热内卢科科瓦多山上的耶稣雕像,有点像诗人海子拥抱着河北一带的春天,有点像被誉为“钢铁大动脉”的兰新线穿破了冷峻的乌鞘岭一路向西。像一个偌大的甘肃省,面朝祖国广袤的西北坚定地敞开了多公里的怀抱……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戍边的中年甘肃男人伸开了双臂。

随即,中央军委的表彰决定以及关于他和阵亡战友的报道迅速地激发了全民沸腾的爱国主义情绪。

这个重大表彰中五位战士有两个是甘肃人,占到了40%。——(我不喜欢这种计算方法,但是依照惯常的GDP计算和排名做了一次非常业余的计算。这种排名非常刺激甘肃人的神经。)

我查找到了他年的一则火爆视频。

中印边境,甘肃“大衣哥”,夏季迷彩和荒漠大衣一如一座北方山脉上层次分明的气候分界线。他气宇轩昂、义正言辞,粗粝中带着霸气,血性中饱含正义,有种不可言说的威武、顶天立地的阳刚。

“不想打仗就滚回去”

“老子不喜欢他们,滚!”

“我去你们那边巡逻可以吗?”

那个“滚”字,说得深沉,带了浓重的后鼻音。我的英语不太好,但是能听出来一些粗暴的词语,还是被翻译礼貌性地做了保留。

那一刻,我突然间意识到,古老的甘肃方言天生就是一种捍卫西北广袤疆域、为国而生,为家而战,为生而斗的兵戎相见的战斗语言。它是在自秦汉以来久远的戍边历史当中沉淀下来的西北人对生活和人生的铁血宣示,斩钉截铁,字字铿锵,摧枯拉朽,不遗余力。

甘肃历史上是著名农耕与游牧民族交汇争锋的边地。

曾经“垒石为城、树榆为塞”,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秦朝名将蒙恬,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是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之一。

汉武帝设下河西四郡,至今,甘肃省会兰州城里供奉在最高处的依旧是一尊霍去病西征匈奴的铜像。

戍边重臣范仲淹写过著名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曲悲歌,苍凉彻骨,寒透轻纱丝缕的大宋百年。唐人大约2万余首的边塞诗,其中约三分之一与甘肃有关……

一口地道的甘肃话,它未必如“铁板铜琶”“铁马秋风”“吴侬软语”云云、但一定是来自生存一线带着泥土与汗渍的真刀实枪的生命历练。

在甘肃,退役后的迷彩是工人和农民最常见的工装。

一个甘肃陇东的农民叼着烟扛着铁锨走过被誉为又一个“中国大庆”的长庆油田;同时,一个甘肃牧民可能拉着骆驼行走在嘉峪关之外的戈壁滩上。

甘肃人战时为兵,平时务农,国家有难,召之即来,来即可战,战则竭力。脚下所立寸土,纵然荒漠戈壁,枯山野岭,皆是中华疆土。

在甘肃,一个叫做八步沙的地方,六个加起来接近岁的老汉,祖孙三代人按下血红的红手印,他们用等同于祁发宝的甘肃口音暗中定下盟约,每家每户世代指定一名男子(就是祁发宝那样的甘肃男子),要在飞沙走石的腾格里荒漠边缘种树造林守护家园。

古有精卫填海,今有沙漠种树。

这和当年的大禹在今天的甘肃积石山一带导河治水一样(参看《尚书》),甘肃人秉承着中国人把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传统,续写了自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愚公移山以来又一个惊天动地的中国神话。

直至年,习总书记亲临甘肃,这片位于甘肃的荒漠至此成为中国人时代精神的源头,成为伟大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年,我途径河西走廊的时候,面对黄花滩巨大的水库不禁感慨,在甘肃父老的伟力之下,黄河改道,自景泰一路扎入荒漠。于是,千里藜麦,万亩葱茏,一座座大棚之内,宛如神迹:蘑菇成群、木耳朵朵、番茄累累……

今昔岂相似?当惊世界殊。

甘肃人的这种威严和霸气来自甘肃粗粝的生活底色,来自甘肃境内的山脉、长河、严酷的气候以及种种恶劣的生存条件。除了海洋以外的所有地质类型汇聚甘肃,塑造了甘肃人丰富多彩、开放包容的内心世界。

农耕与游牧民族文化前锋反复交汇沉淀了知书达理、耕读务本却也烈酒快马、雄健刚毅的甘肃性格。

三大高原的交汇是一个奇迹。将青藏高原宗教般的执着虔诚,蒙古高原长调般的忧伤与慈悲,黄土高原高天后土之上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完美融合,成就了中国最具有浪漫底色的甘肃气质。

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营造了一种悲壮的氛围,许多人以为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英国歌手莎拉·布莱曼的一曲《斯卡布罗集市》,被多少国人奉为天籁之音。

我的女儿从新东方补习英语回来,嘲笑我甘肃方音浓重的英语不太地道。我跟她说这本来就不是我擅长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做得很好呢?

尽管这样说,甘肃还是曾经让我苦恼过、尴尬过。

因为来自甘肃,在孔孟之乡的大海边被一位愤世嫉俗出租车司机挖苦过。他说你们那里又干(甘)又酥(肃),为什么不去敦煌骑骆驼呢?

我知道令他自负的是这座城市里的德国啤酒和一些古老的红瓦建筑。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这些建筑都是中世纪欧洲海盗们修筑的古城堡,又被日本人翻修和增建过。

铁窗森严、巨石冰冷、厚重寒凉,是民族的耻辱柱,与那质朴仁厚的农耕大地有一种天然的冲突。

直到看到英雄团长祁发宝,我才听明白,甘肃口音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甘肃男人是世界上最帅的男人。

黧黑的皮肤,粗糙的胡茬,脸上在紫外线照射下渗透的一丝丝血色,应该成为一种全新的引领时代潮流的美学标准。

甘肃人话不多,有点类似“平头哥”,话不投机直接开干。

英雄团长祁发宝的语言,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说出来。

至于另外一个甘肃人——营长陈红军,毕业于西北师大,是我的校友。

当年他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但他选择了其中一条更加铁血的“万里赴戎机”。投笔从戎,这可能是甘肃人基因。

在加勒万河谷,陈红军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他的语言是沉默和冲锋。

面对死亡的威胁,他选择毅然张开双臂,用身体保护战友,任由印度人的钢管、石块雨点般落在身上。

这一天,是他牺牲的日子。

距离美丽妻子腹中待产的婴孩出生不远。

距离一个铁血阳刚的甘肃婴孩发出莅临人间的第一声响亮哭泣——很近

2

沉默的甘肃

归隐于甘肃临洮的老子说,大音希声。

在甘肃,古老的人文始祖伏羲爷留下的话并不多。

他选择在沉默中一画开天。

他要为天、地、人寻找到一个恰当的良好的沟通途径。

人文始祖女娲娘娘也是,她在甘肃民间留下诸多痕迹而不见言语。

甘肃的寂静,一如开封前的敦煌藏经洞。一如王道士青灯孤影,承受来自百年以后的批判和讥讽。

在漫长的黑夜里,甘肃坐在风中,坚守着自己的教义。它所做的一切,可以说,大多与GDP关系并不大。但,关乎民族、血脉、边防、信仰、天道、自然、传承、人心的富足和安宁。

沉默是甘肃的基因,尽管甘肃盛产国家级别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但甘肃人不善于表达和宣传。

唯一有效的宣传似乎是“敦煌”这张名片打出去以后,外界一直以为甘肃人有点类似于沙漠里的阿拉伯人,骑着骆驼四处游荡。有一年,甘肃打了个广告:“中国西北游,始发在甘肃”,坊间百姓笑曰:咱们就是供人出发的。殊不知,兰州方圆公里以内,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或隐匿山野或深藏河谷。

甘肃人习惯于在无声中表达自己的立场。尽管这个时代最主流的表达方式不是这样。

什么是甘肃呢?

它不仅仅是中国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单元,而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集合体。

又干(甘)又酥(肃)、拉面故乡、敦煌飞天、卫星基地、大漠孤烟、戏剧大省、诗歌大省、月牙泉……都是它的标签。

没错,甘肃就是那个经济总量总是排名倒数第一的后进生。

没错,甘肃就是那个骑着骆驼上下班的海市蜃楼。

没错,甘肃就是那个把一条上亿元的扶贫路修城了豆腐渣的笑话闹剧。

没错,甘肃就是那个据说因为贫困而导致“杨改兰事件”的穷乡僻壤。

没错,甘肃就是那个官场大地震,据说黄河里动辄就会跳进去一个腐败的官员的重灾区。(注:年前后)

没错,甘肃就是那个一票否决精神文明城市,地铁修了若干年的“烂摊子”。学者郦波感慨:我们那里几个月就可以修完的地铁,在你们这里我每次来都在修。说完,他含蓄地笑了笑。

但是,这并不是甘肃的本色。

相对于八千年历史,相对于那些深埋的往事,这些只是短暂的浮光掠影。网络会将它们放大成短期内搏眼球的泡沫,随之消失。

事实上——

甘肃有着自我牺牲、取义成仁的博大胸襟。两千年前的天汉二年,渴望建功立业的甘肃成纪人李陵知道他可能会以败局收场,仍然义无反顾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

在战术上被汉武帝定义为“牵制匈奴主力”“策应中路大军”,他明知此去无反,向死而生,依然壮士许国,甘当配角,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最终兵败被俘。

汉武大帝地图上的河西四郡逐一展开,霍去病的少年英名传遍四海。而李陵,身披匈奴腥膻的羔皮,承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苦楚。

辛弃疾评价说:“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这是一个甘肃人无法言说的大痛苦。

这个甘肃人的悲凉宿命似乎来自于他的爷爷——就是那个著名的“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李广。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作为中国的战略空间,间五省而控蒙疆,作为防御西亚的盾牌和缓冲带,在时代的飞奔中,甘肃秉承了历史上一种一贯的苍凉。

甘肃有着深沉热烈、倾情奉献的底线思维。在甘肃省会兰州以北百里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天坑,宛如时代从甘肃剜去的一处硬伤。这里是我国曾经的“铜都”——白银。

新中国工业建设初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忧虑的毛泽东主席亲曾亲自过问时任甘肃省长张德生白银厂建设情况。这里曾动用全国三分之二炸药的制造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惊天一爆”。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白银厂铜矿田累计开采出金属铜过百万吨、铅锌过百万吨,回收伴生金数十吨、银数百吨、硫数百万吨,以及铊、铟、锗、镉、镓等稀散金属。

白银厂是我国铜、铅、锌、金、银、硫等资源的大型生产基地之一,它的开发利用,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防和建设提供了大量急缺的宝贵资源,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与之同时,在地质学家陈鑫等一大批地质前辈的努力下,甘肃河西走廊上镍都金昌,酒钢集团横空出世。

作为宝贵的战略资源,它们与甘南金矿、陇南西成铅锌矿、庆阳油田,正宁煤田等诸多矿藏一起,构筑了一张无比绚丽的陇原藏宝图。

建国初期,宋叔和、严济南等一大批地质精英满怀高昂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共和国一五建设之中,在甘肃创立了一批前沿的地学理论。

洋洋数百万字的中国首部有色金属储量报告在甘肃编制完成,40岁的地质学家李铭德战死在深夜的白银厂一张书桌前;著名的地质队蜚声全国。

说甘肃穷,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甘肃人其实就坐在金山银山之上,只是甘肃的传统更让甘肃人懂得敬畏自然、安贫守道、恪守古训,以向自然最低的索取赢得最丰满的精神厚度——你看看敦煌、拉卜楞、西夏大佛寺、泾川大云寺……你看看虔诚转经筒、绝伦的古典雕塑、一幅幅原始生动供养人画像,一个个原汁原味、久远传承的节日和礼俗……大德高僧以及淳朴安然的牧人、农夫,你才能理解甘肃的富足。

年春天,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这是对甘肃的一个注脚。

甘肃有着顶天立地、开拓进取的铁人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个冬天,在一片狂风怒吼,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上,甘肃人王进喜发出怒吼:“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随即纵身跳入冰冷彻骨的水泥池中用肢体搅拌。

王进喜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当时,铁人带领的钻井队连创进尺新纪录,王进喜毫无保留地将传授给其它井队。

“我们争的不是自己的一面小红旗,我们要争全国这面大红旗。”这是甘肃人王进喜的格局和胸襟。

甘肃有着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爱国情怀。

在河西走廊,我认识一位个头不高,皮肤黑黝黝的小说天才。

他写过一本长篇小说《国家坐骑》,书中的甘肃人为了给国家培育优良的战马,把马当做国家的一部分、当做家庭成员呕心沥血甚至不惜生命去饲养。

那种倾其所有的家国情怀,非我莫属的使命担当,读来令人唏嘘不已,敬佩不已。

年,庚子抗疫,在全国各地严防死守的时刻,甘肃的兰州新区成立了集中的隔离点,接收了大量来自西亚的国际航班。

甘肃无所有,虽说兰州大学的优秀人才跑了个精光,但是甘肃依然拿出了令钟南山等人赞不绝口的“甘肃方剂”,扶正避瘟,救民于水火。

“生黄芪15g防风9g麸炒白术15g麸炒苍术6g连翘9g荷叶6g生姜3g”甘肃岷县特产的黄芪,大补元气,回阳救逆,一如甘肃人稳定的品格和担当。

在甘肃方剂的助力下,甘肃在全国第一个宣布降低疫情管控级别。一时间,全国哗然。

甘肃有着深厚炽烈、沉潜内敛的家园意识。

公元前年前后,周人的先祖不窋(bùzhú)因夏朝朝政混乱“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他率领周部落避开混乱的中原,来到当时被视为戎狄之地的甘肃庆阳耕织繁衍,为后世的强势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认识一个平凡的甘肃汉子,个子不高,身材不壮,文质彬彬,沉默寡言。

为了守护祖先留下的故居,守护那些不可复制的雕栏和梁栋,以及青砖灰瓦,顶着层层压力,在强大的时代洪流和开发商的重压之下,独立中流,强势逆袭。

我站在他的院子里,在月光的照耀下,听他讲述那一年他还是儿童的时候,透过窗棂看到父母被批斗殴打的场景。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都是祖先的产业和财富。

为了基业,甘肃人以命相许,万死不辞。

令我动容的是,甘肃的一位大学者在这家民宅里找到了得以幸运保存的货运驮箱,这成为印证昔日甘肃境内的丝绸古道繁荣昌盛的珍贵实物史料。

著名作家马步升说:“甘肃是国家生态屏障,整个黄河流域,巴蜀地区,大约一半的水来自甘肃。青海,以及河西走廊,内蒙西部,这些内流河区域,水源全在祁连山。”

事实上,正如甘水滋养万物一样重要,甘肃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又一脉源头,甘肃本质上是一个贡献铁血、英雄和神话的地方。

甘肃,是民族的脊梁!

甘肃,无可替代!

(未完待续)

注:图片来自网络,谢谢!

偶尔发言,石破天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ansushengzx.com/gsly/145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