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光需要补还要丢掉不良习惯 http://www.hldxc.com/bdfcs/bdfcs/2783.html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

——李大钊

河北滦州响惊雷

王维胜

冯玉祥接到段祺瑞的任命他为西北边防督办的任命书,拒不受命。正在进退两难的危机时刻,一个人走进了丰台区南宛国民军驻地冯玉祥的房间。

他的眼睛突然一亮,他立刻认出这人就是李大钊。

他们应该说是老朋友,老相识。

早在年,中国同盟会在河北发动滦州起义时,李大钊就认识冯玉祥。

滦州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民主革命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驻河北滦州的新军第二十镇协同第六镇计划举兵响应。

年1月3日,中国同盟会会员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率滦州新军宣布起义,通电全国,宣布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推举王金铭为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冯玉祥为参谋总长,白雅雨为参谋长。

年1月4日,起义军发表檄文,声讨满清政府,准备攻打京津。后因满清政府的镇压,起义不幸失败,大批革命志士被捕。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等人壮烈牺牲。滦州起义虽然不幸失败,但因滦州近在京畿,起义大大动摇了满清军心,大长了南方革命士气。革命潮流南北呼应,对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滦州起义纪念塔

而滦州起义中的参谋长白雅雨先生。正是李大钊的老师,对他有过重大影响。

年夏,李大钊中断在永平府中学堂的学业,在天津考入北洋法政学堂。白雅雨当时是这个学校的史地老师。李大钊在校期间,课余任学会编辑部部长之一,与另一部长郁嶷共同主编该刊。他在《言治》月刊发表了《隐忧篇》和《大衰篇》等文章,开始由一个普通的爱国学生成长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志士。

在年发表的《隐忧篇》中,李大钊于文中抒发了对国家、民族的深刻忧虑,举出了边患、兵忧、财困、食艰、业敝、才难等六大忧患。即指“蒙藏离异,外敌间隙”,国家领土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军队不断扩兵,而军需粮饷筹措困难,裁军亦不易;国家财政既有当权者的贪腐,化公为私,又有沉重的外债负担,直面枯竭的危险;水旱天灾不断,粮食供应困难,且告借无门;工人无工可做,农民无地可耕,生产停滞,百业凋敝;风气初开,旧习难除,能以应对、推行近代文明的人才尤其缺乏。“凡此种种,足以牵滞民国建设之进行”,“隐忧潜伏”。

滦州起义失败后革命者残遭镇压

李大钊在《大哀篇》一文中,愤怒地抨击了北洋政客、军阀,“拾先烈之血零肉屑,涂饰其面,傲岸自雄,不可一世。”军阀割据“以其坐拥重兵,有恃无恐,上可以抗中央,下可以胁人民。”一省的“专制都督之淫威,乃倍于畴昔之君主。”“所谓民政者,少数豪暴狡狯者之专政,非吾民自主之政也;民权者,少数豪暴狡狯者之窃权,非吾民自得之权也;幸福者,少数豪暴狡狯者掠夺之幸福,非吾民安享之幸福也”。我四千年的古国,面临“农失其田,工失其业,商失其源,父母兄弟妻子离散,茕焉不得其居。刀兵水火,天灾乘之,人祸临之,荡析离居,尸骸暴露,饿莩横野”的惨境,有力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李大钊的老师白雅雨在辛亥革命时参加同盟会,成为同盟会京、津、保支部的重要成员,他的革命思想不但影响了李大钊、凌钺等法政学堂学生,而且还团结了北洋女师范学堂学生刘清扬、汪云、黄守璟等人。这些青年学子都受到了白雅雨进步思想影响,由一个普通的爱国学生成长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志士。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李大钊得知白雅雨老师在滦州起义中牺牲,悲愤不已。

因为滦州起义,李大钊认识了冯玉祥。

因为滦州起义,李大钊和冯玉祥有了共同的话题。

更因为白雅雨,他们之间产生了友谊。

李大钊找冯玉祥,目的很明确,争取国民军实施打击段祺瑞、张作霖的革命策略。

他到北京丰台区南宛冯玉祥司令部同他会谈。冯玉祥对李大钊的才学品德很敬慕,李大钊对冯玉祥的爱国言行也很敬佩。李大钊到达南宛后,冯玉祥及其左右对他极为敬重,尊为上宾,冯李两人交谈十分投机。

李大钊向他介绍了苏俄十月革命的情况,谈到列宁于年7月废除沙皇俄国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正式宣布同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还谈及南方革命的形势和策略,介绍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冯玉祥也说起年他驻扎汉口时,孙中山曾派秘书徐谦到汉口看望自己,表示希望“加强合作,一致从事革命工作”。冯玉祥言谈中对孙中山的知遇之情感激不尽。李大钊欣然道:“孙先生在南方,您在北方,如能同心协力效法苏俄,刷新政治,中国就有前途。”冯玉祥高兴地说:“教授一夕谈,胜读十年书。”

李大钊在南宛努力说服冯玉祥接受西北督办一职。

冯玉祥听从了李大钊的劝说,赴张家口就任西北边防督办。

写到这里,我想跟读者分享一段我参观李大钊纪念馆的经历。

年,我受胡廷珍纪念馆邀请,参加了胡廷珍烈士足迹寻访活动。4月8日我们包车到乐亭李大钊纪念馆开展交流。在三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李大钊纪念馆副馆长于海英主持会议,有关专家学者和纪念馆业务骨干参加交流。

于海英副馆长说,建馆初的年,他们沿着李大钊先生的足迹到全国各地搜集资料,包括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档案馆都去过。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段执政通缉徐谦、李大钊、李石曾、易培基、顾孟余等人。李大钊、徐谦、鲁迅等人以及国共两党的领导机关被迫转移,迁入苏联使馆。由于地下工作,许多资料都无法保存,除了当时官方文件和报刊,许多细节无法还原。比如说两党的领导机关进入大使馆,与外界联络的交通员是谁,党的指示是怎么传到学生中间,资料不太全。我们谈了胡廷珍其实担任交通员的情况,提供了田志仁的回忆文章。互赠了图书。

座谈交流后,于海英副馆长陪同我们参观了李大钊纪念馆,并全程讲解。

纪念馆座落于在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新城区大钊路。沿中轴线由南向北是牌楼式南大门、功绩柱、导向柱、浮雕、三十八级台阶、序厅、瞻仰厅以及东西展厅。功绩柱高3.8米,呈6棱柱形,用淡红色毛面花岗岩镶砌而成。刚劲有力的柱体上端,雕刻着党旗党徽的图案。8根功绩柱,占位8方,围成一个圆形,象征李大钊在中国革命史上立下的丰功伟绩。李大钊的8大功绩是:

首传马列播真理,照亮神州启明星;

学十月革命经,选社会主义道路;

领导五四导航向,开创历史新纪元;

关怀青年倾心向,培养干部建业勋;

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奠核心;

受托会见孙中山,促成国共首合作;

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工农闹革命;

重视军事抓武装,争取将领冯玉祥。

登38级台阶,可到达瞻仰大厅。馆内38级台阶象征了大钊同志走过的38年人生岁月。瞻仰大厅内,安放着大钊同志汉白玉坐像,坐像高3.6米,神态沉静、深思。面容和蔼可亲。坐像背面是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

李大钊是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人。现在的唐山市乐亭县,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年毕业后东渡日,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年回国任职于北大,先后担任图书部主任、历史系教授、评议员、校长室秘书等职位。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上,李大钊当选为中央委员。年10月4日,北京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李大钊为负责人,又是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年底,任党的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年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与孙中山先生谈判国共合作,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加入国民党,年出席国民党一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年4月6日,军阀张作霖逮捕了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4月28日,被绞刑杀害于北京西交民巷,李大钊第一个从容就义,年仅38岁。

李大钊

于海英副馆长给我们讲了几个李大钊的小故事。

第一个是四岁认字的故事:

李大钊生于年10月29日,他出生前7个月,父亲李任荣是个读书人,早年患了肺病,二十三岁就病逝了。留下怀孕的妻子,母亲周氏因感伤过,在李大钊出生后16个月,也相继去世,襁褓中的李大钊只能由年近七旬的大祖父李茹珍悉心抚养。李茹珍也是个读书人,在东北长春、万宝山一带开过杂货铺,有90多亩地,因为没有儿子,将侄儿李任荣也就是李大钊的父亲过继为子,]李大钊4岁时,李茹珍就教他背诗、认字。他用硬纸做成二寸见方的认字卡,让李大钊在玩耍中,学得语言和文字知识。李茹珍每一天有计划地让李大钊认一两个字,再到五六个字,之后发展到一二十个字。由于严格的家教和早期的智力开发,李大钊到了五六岁时,就能熟读和背诵私塾里的启蒙书籍《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了。6岁就能在门口的老母庙前读布告,被村里人喻为神童。

第二个是“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的故事:

在李大钊故居,悬挂着他亲手书写的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这副对联最早出自明代杨继盛之手。

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而惨遭杀害。临刑前,他慷慨地写下这副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请大家注意,杨继盛当初的原作,是辣手着文章。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只是在这副对联中,李大钊地将辣字改成妙字。一字之差,李大钊为人谨慎和为文严谨的特点,就都表现了出来。

南宛老镇国民军驻地

第三个是扫雪的故事:

一年冬天,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院子里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絮。李大钊对女儿和儿子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要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外奶心疼小外孙:“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可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抗力。呆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

说完,他和孩子们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谁就没有饭吃!”孩子们边扫雪,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也不觉得冷,反而是越扫越有劲……

第四个是教歌的故事:

李大钊又非常注重用音乐来陶冶孩子的心灵,用歌曲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孩子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夏天的一个晚上,他稍有空闲,就将儿子李葆华、女儿李星华喊进书房,先要他俩将当时在学校学的歌唱给他听,孩子们高兴地唱起了喜欢而又熟悉的《校歌》:

啊,我们亲爱的孔德,

啊,我们的北河沿!

你永是青春的花园,

你永是美丽的王国……

李大钊听完歌,没有一句夸奖,只是幽默地说:“北河沿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水沟,我天天到北大去,都从那里经过,里面常泡着死猪、烂狗,臭烘烘的,怎么能说是孩子们青春的花园、美丽的王国呢?这个歌子太不现实了,这不是培养孩子们睁着眼睛撒谎吗?”

接着他就教孩子们唱《国际歌》。

他一边弹琴,一边用低沉的声音唱着。他说,声音不能太大,让街上警察、暗探听见,他们会把我们逮起来的。他不仅教孩子会唱,还把歌词大意讲解给孩子听,并且用家乡一位穷苦大伯一年辛苦到头,全家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例子,帮助孩子领会歌词的意义,加深印象……结果,没教唱几遍,孩子们都会唱了,而且深深地爱上了这首珍贵的歌!

作者简介:王维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茅盾奖入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黄河文学奖、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编辑:王维胜王滢

投稿邮箱:

lxzwlgzh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ansushengzx.com/gsly/146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