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讯丨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

为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确保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按照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现就全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重要意义

“十二五”期间,全省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物质装备实力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草食畜、蔬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制种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粮食生产连续12年丰收,总产稳定在万吨以上,实现了由长期调入到总量平衡略有盈余的历史性转变;肉蛋奶总产突破万吨,城乡居民“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日趋丰富,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面貌持续改善,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农村发展面临愈加严峻的新挑战,粮经饲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供需总量平衡与口粮结构性短缺并存,蔬菜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与冬春季节性短缺并存,畜禽产品供给优势不够突出;农产品加工短板明显,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紧密,农业生产的低端农产品比重大,中高端、优质农产品比重低,精深加工能力弱;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和农业成本“地板”抬升双重挤压尤为突出,玉米、马铃薯等大宗农产品“价低卖难”的窘况时有发生。农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优质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质量和效益不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不断加大,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难题。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为主题,强化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引领,突出供给侧“调结构、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促融合、可持续”六项重点任务,把优势调强、把产业调大、把链条调长、把质量调优、把效益调高,着力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着力改善外部生产环境,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有效对接,全力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供给,为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提质增效作为核心要求,加快新技术、新农艺、新材料的推广运用,着力推动全产业链建设,向品质提升要需求、向品牌化经营要利润、向产业链延伸要效益。

——坚持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作为重要抓手,引导土地、资本、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企业、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等聚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激发供给侧改革活力。

——坚持把市场需求作为基本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细分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倒逼调整生产结构、品种结构,以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推动农产品供求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跃升。

——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方针,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三)主要目标

到年,全省主要农产品综合供给能力、质量效益、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三品一标”农产品占比达60%,绿色有机农产品占比达20%,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5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明显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资源和消费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初步建立,农产品高效安全供给水平大幅提升。

重点任务

(一)调结构。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聚焦农业种养生产环节,优化粮经饲和养殖结构,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发名、特、优、新产品,让农产品的供给数量更充足,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要。

1.优化粮食种植结构。

2.优化特色农产品结构。

3.优化养殖结构。

(二)提品质。坚持把提升农产品质量作为有效对接消费需求的突破口,健全完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监管和服务,加快构建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保障体系,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安全、营养、口味的要求。

1.加快农产品品种升级换代。

2.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

3.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三)降成本。突出投入成本、用工成本、营销成本控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控制生产资料投入,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营销方式,优化经营体系,努力提高农业竞争力和比较效益。

1.着力降低农产品投入成本。

2.持续降低农业用工成本。

3.不断降低农产品营销成本。

(四)补短板。加快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物质装备条件,着力补齐农业科技、信息、投入等关键短板,优化生产体系,努力突破农业生产力提升的瓶颈制约。

1.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关键技术创新力度。

3.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

4.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五)促融合。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支持资本、劳动力、技术、资源等要素跨界优化配置,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及农业多功能开发等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1.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3.积极发展休闲农业。

4.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可持续。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推动农业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的集约型发展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1.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

2.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3.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强化组织设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加强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组织领导,按照本意见的部署,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扎实推进。各市州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力度。

(二)加强规划引导。各地、各部门要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相关规划衔接,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接,遵循《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相关专项规划,细化实化改革举措,落实各项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统筹谋划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

(三)加强政策扶持。在继续落实好各项现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推动新增补贴向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倾斜,支持特色优势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政府强农惠农资金整合,优化农业资金投向,调整完善优化农业结构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对优势产区、特色产业、优质产品的扶持力度;落实农业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政策,在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倾斜。探索政府财政性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相互结合的有效途径,引导和激励金融资本参与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四)加强服务指导。各地要强化服务指导,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生产、科技、人才培训等服务。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精心组织,切实抓好工作指导,推动重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

本文由外资e农编辑

图文资料来自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









































白癜风能遗传吗
白癜风遗传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ansushengzx.com/gsly/7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