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本月19日、20日的为保江山,乾隆对六省进行吏治整顿,甘肃宁夏官场全官覆灭;甘肃宁夏全官覆灭后,乾隆又对闽浙开刀,2总督1巡抚2布政被杀,两文

乾隆

上两篇文章的贪污犯主角王亶望本来是一个举人,其后考取进士失败,为了尽快当官,他捐纳为官,终成一代大硕鼠。许多人都误会,包括一些比较有名的畅销书作家或通俗专家,当然名字不能点出来。他们认为:清朝没有公开卖官卖的只是爵位。其实,卖官行为属于变态,大部分情况下不可能有直接卖官行为,但是,清初康熙帝开创了卖官先例,此后,清朝的独特官制使得这种卖官行为往往较为隐蔽。

1.康熙开创清朝卖官鬻爵先例

清初“三藩之乱”是在清初南明势力、各地农民起义和反清势力刚刚被平定,国力财力尚浅下爆发的。面对气势汹涌的叛军势力,康熙只好半遮半掩地卖起官来。这就是捐纳制度,当然,捐纳制度长期存在,在清朝形成制度则是在康熙朝。

捐纳制度分为长期的常规捐例,也就是众所周知,贯穿清朝的捐虚职、捐出身。另外,则是短期的暂行事例,主要就是捐实职。后者,出现于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虽然,清军之所以战胜明军,其主因就是大批降清的明军将士。特别是吴三桂引兵入关,直接造成清军兵不血刃地打开了大明的门户。

然而,毕竟清朝统治者对这些人是不放心的。平西王吴三桂占据云南、平南王尚可喜占据广东、靖南王耿精忠占据福建,三者的势力越来越大,三人的部将更是充斥于各地文武官员队伍中,终成尾大不掉之势。为了安全,即使是满人内部势力,皇权都要处之而后快更何况是汉人。因此,经过几番酝酿。康熙于年(康熙十两年)春,作出撤藩决定。

吴三桂先是假意同意,之后联络川陕两湖等地的旧将,以及福建、广东的两位藩王图谋造反。11月,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以“兴明讨虏”的名义由云贵出发挺进湖南,进占四川。

吴三桂

康熙初年,清廷刚刚稳定没有多久,财政收入捉襟见肘。打造战船需要技术、物质材料以及人工费用颇多。因此,战船打造的速度并不尽如人意,为了保住江山,康熙只好打破常规,在捐纳方面开了一个恶例。

康熙十六年(年),左都御史宋德宜就说“捐纳最多者,莫如知县,至五百余人”,那么,知县需要花多少钱呢?举人捐两、贡生捐两者可得知县。候选的知县、知州、知判、县丞、经历、主簿等捐银两到两可以先用,即捐先用。比如有五个人有资格当知县,这五个人按功名高下和功名取得先后排名。那么,捐先用者就可以在后位者提到前面。除了先用还有即用,即用者又排到先用者的前面。代价是钱更多。

因为战争需要,花钱买官的人越来越多。为此,许多进士出身的候选官员都没有机会当官了。为此,御史蒋伊上便说,康熙九年到十八年,应选者不下两千人,到了选拔安排职位的时候,六成是捐纳。由此直接造成了官员素质低下。

年(康熙二十一年),历经八年的“三藩之乱”终被彻底剿平。然而,战争期间大量军兵的伤亡抚恤、战乱地区的再建设、军人的遣散费、军人军功的犒赏等,都需要大笔银两。由此,各类捐纳仍然没有停止。有些人根本没有参加过科考,吏部根本没有进行过面试,仅凭银两就可以得到知县、知州的正印官。

正如雍正初年,御史顾琮所说:“今不问才也、能也、文理优通也,朝为白丁,上一千七百两,而暮则堂堂县令矣,再上一千两而先用,再上一千两而即用矣。通计不过三千七百两,即授一小县而烟火万家,司其政令光荣极矣。”

雍正

2.卖官鬻爵多以鬻爵出现

一些通俗史专家之所以有清朝只鬻爵不卖官的假象,主要是清朝许多知名的人如胡雪岩、一些空头的提督或总兵等多如牛毛等。但他们都忽略了一点,这些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之所以不做官,例如胡雪岩这样的人,做官在晚清是为啥?贪腐,但胡雪岩做买卖不用贪腐自己赚得更多,当啥官?人家只是买个官儿给自己戴顶红顶子。多如牛毛的武职呢?则是想当官儿没有职位而已。

一个不愿意干,一个没职位。

二者都是出现于咸丰年间,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种事情越来越多。康熙朝初期处于变态时期,咸丰同治年间也是如此,而康熙中后期到道光的一个半世纪则处于常态中,乾隆朝更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到了乾隆中期,关于治国的诸多政策制度都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由此直接影响了其后一百多年的清朝历史。

其中捐纳买官制度也是如此。

以知县为例,知县的任命分为“拣选”和“大挑”。前者是指应该选为知县的人中挑选;后者是指每六年在三科中落选的举人中经过面试考取官员,十人中选择五人,分为两等,一等为知县,二等为教职。

官位出现空缺后,正途和异途的人员们自然对此趋之若鹜。正途包括进士、举人、贡监生、荫生、旗人、高级官员的保举等;异途包括吏员、生员、捐纳者、军功者。起初,乾隆年间挑选官员时分为:不论双月选用、双月先用、不论双单月即用等。

其后,道光时期,花钱之后就有了插班间选、抽班间选、遇缺、遇缺前等名目;

咸丰时期,又增了分缺先、本班尽先、分缺间、不积班、新班遇缺、新班尽先、分缺先前、分缺间前、本班拟先前、不论班尽遇缺选补、保举捐入候补班、候补捐本班先用等名目;

同治年间,又增加了银捐新班、新班尽先、新班遇缺等名目;

清政府为了鼓励捐纳,往往打折售卖官位,折扣有时低到一二折。长此以往,清政府又觉得亏本了,在此情况下,同治年间又规定凡是捐银六成以上者就可以进入“新班遇缺”,缴纳十成的进入“新班遇缺先”。

道光

对于一些举人如果想当官则采用“大挑”,当然,进士也可以屈尊去选。进士之所以去,主要是因为等着当官的进士太多了,有的要等几年甚至几十年。因为,在京城等着官儿的时期时间比较长,有的为了满足交际需要借了高利贷、有的生活实在困难,没有办法也去参加“大挑”。

“大挑”于乾隆十七年()开始设立,考核标准是看谁长得好看。考核时,20名候选举人站成一排,官员一眼看后就叫三个人的名字,这三个人就可以当知县了。可以说,“大挑”某种意义上就是官员选美,既有失体统又造成官员在尊严上受到打击,为日后的为政人带去了某种阴暗面。古代知识分子素来讲究读书人的“气节”,而这种羞辱显然已经让知识分子丢掉了气节。

正是因为,以上的问题,进士、举人为了当官就必须要向商人借钱,从而被商人有所控制。当然,其他有钱人也会借,为了还债就需要受他们的控制。即使纯是商业行为,为了还债,官员也要贪腐,毕竟那时的养廉银对于许多中低层官员来说发放并不及时,同时,官员因为是科举出身并没有行政经验,就需要成立自己的幕府、成立自己的影子内阁,形成和正式衙门配套的私人衙门,这个私人衙门的钱都是自己出,为此,他们不想贪都不行。

咸丰

为保江山,乾隆对六省进行吏治整顿,甘肃宁夏官场全官覆灭甘肃宁夏全官覆灭后,乾隆又对闽浙开刀,2总督1巡抚2布政被杀年大韩帝国两次武装入侵延边,大清竟还能忍嘉靖为何要力保反明的白莲教教首?对文臣大砍大杀!澶州兵变,郭威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预演

作者爱好







































白癜风疾病
白癜风应如何治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ansushengzx.com/gssh/70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