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礼县委办选派人员应邀做客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在农村广播《双联直通车》节目现场与主持人畅谈了双联扶贫工作。 沙金乡见各梁村——一个全县高寒阴湿地区最为典型的贫困村,地处全县4大特困片区之一白河片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产业发展难,群众过着含辛茹苦的生活,精神面貌退萎,幸福感不强。通过3年多的双联帮扶,在联村领导县委书记方新生和联村单位县委办的双联帮扶推动下,现如今,这个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整个村充满着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怎么做到的呢?请听联村单位县委办帮扶人员如何说...... 主持人:咱们的双联点在什么地方,当地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沙金乡见各梁村位于礼县西南部,地处全县4大特困片区之一的白河片区,是全县高寒阴湿地区最为典型的一个贫困村,该村距离县城80公里,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65户人,有劳动力人。总体情况可以概括为“山高、路远、条件差、基础弱、产业单、人贫穷”。 “山高”--见各梁村海拔--米,群众沿山梁分散居住在见各梁、老安子、大牙合等5个自然村,海拔均在米以上。 “路远”--当地有“南山对北山,一声能叫喘,走起来还得多半天”这样的话来形容山大沟深路远,盘山道路长达10公里,山路陡、弯道急,路面状况差,晴通雨阻,群众出行极为不便,祖祖辈辈只能依靠人背畜驼,解决生活生产用品运输问题。 “条件差”--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严酷,高寒阴湿山区的显著特征注定了年均气温偏低,仅有8.3℃,无霜期只有天,农作物勉强一年一熟,且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少,冰雹、霜冻、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 “基础弱”--一是基础设施滞后,通村公路未达到通达标准,村内道路无一处硬化,90%的农户居住着土坯危旧房,甚至个别农户还居住着茅草房。群众饮水全部依靠远在1公里之外的山泉汲水或承接雨水。动力电未到村,群众用电成本高、负担重。二是公共服务薄弱。村上仅有三间瓦房的村级组织活动室,无村卫生室、村民文化活动场所等,教育、医疗、文化、卫生条件极差。三是农业生产基础滞后,95%以上的耕地为坡耕地,跑水、跑肥严重,耕作方式依然是传统的“二牛抬杠”。 “产业单”—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粮食作物以小麦、洋芋、蚕豆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胡麻为主,油料作物面积小,仅够满足食用需求。群众虽有中药材种植、畜牧养殖习惯,但均未形成产业规模,群众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季节性务工。 “人贫穷”--全村65户人中,除了3户五保户外,剩余62户人全是贫困户,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元,虽然土地多、庄稼大、人辛苦,但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真是“瞅着瞅着心乏了,干着干着没劲了”,周边姑娘都不情愿嫁到山上来,这个村也是当地出了名的“光棍村”。 主持人:针对联系村贫困突出问题,咱们单位采取了哪些针对性措施帮助双联村脱贫致富? 针对见各梁村的实际,我们按照省市和县委双联扶贫工作的要求,建立了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干部轮流驻村制度、干部帮扶绩效考核制度等制度机制,严格靠实工作责任、保证驻村时间、落实帮扶措施,逐项破解了村户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计划。联村领导县委书记方新生多次与联村单位负责人和联村干部一道,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与群众拉家常、话发展、谋出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确立了“抓基础、兴产业、强技能、解民忧、促和谐”的发展理念,明确提出了“”的总体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目标(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紧盯“两”个节点(年整体脱贫和全面小康),突出“两”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狠抓“四”大产业(中药材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劳务产业、商品用材林产业),实现“四”大突破(到年户均种植中药材4亩以上、建成规模养殖场2户以上、户均输转劳动力1.5人以上、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以上)。帮助村户制定了村小康发展规划、贫困户脱贫致富计划,制定了联村五年工作规划、产业扶贫规划及年度帮扶计划,为开展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本遵循,制定了作战图和时间表。 二是破解基础设施瓶颈。紧紧围绕分年度帮扶计划,积极主动地向有关部门协调争取,促进项目落地生根。实施通村公路通畅工程8.5公里,硬化村内道路2公里,完成危旧房屋改造62户,实施节柴改造65户,完成灾后重建4户、维修61户,实施了老安子组电网改造工程,安装30安变压器1台,新建㎡的文化广场2处,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室1处,新建村卫生室1处,全面完成村内“文化墙”建设,开办“千村万户”小超市3家。 三是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立足该村土地资源丰富,种植中药材、饲草、用材林适宜区面积大的优势,科学谋划特色富民产业。精心做好土地“平面设计”和产业“立体设计”两篇文章,对每户耕地、饲草地及林地进行科学布置,按照“当前抓劳务保快速增收,近期抓药材、畜牧保持续增收,长远抓林果保稳定增收”的产业扶贫思路,积极帮扶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畜牧养殖、商品用材林和劳务输转等特色优势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劳务技能培训,促进外出务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通过集中培训、传帮带等形式,培养电焊工、瓦工、架子工、保姆等熟练技工35人。每年有组织输转劳务工80人次以上,人均创回劳务收入达1万元以上。二是扶持建立中药材GAP种植基地,种植大黄亩,党参亩。三是扶持发展规模养殖户2户,散养户42户,养殖规模达到了(头)只,(其中牛头,猪90头,羊只,鸡只)。四是组织群众大力发展商品用材林,栽植落叶松、油松亩,核桃亩,同时对0亩有林地进行封山育林,有效提升了林分质量。五是帮助争取落实妇女小额贷款、双联贷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等56万元,组建扶贫资金互助社,有效破解了群众发展产业融资难问题。 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政策宣传、法制宣传教育及科技技能培训,全力抓好“换脑”、“增智”、“造血”工作,开展各类培训16期人次,有效增强了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政策运用能力、科技文化认知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帮助建强村级组织,加强民主管理,创新基层组织权力规范运行流程。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教育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改善了村庄环境卫生脏乱差等不良现象,基本形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化“平安乡村”建设,持续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及时掌握群众所思、所怨,合理解决群众所求、所盼,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8次,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3件,真正做到了矛盾在源头控制、纠纷在基层化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全村实现了“零信访、零发案”目标,有力地巩固了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主持人:通过这几年双联行动的推动,现在这个村的各方面发展情况如何?取得了那些成果?开展工作时遇到过哪些困难? 通过3年多的双联帮扶,在县委方书记和县委办的倾心帮扶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乡镇的全力配合下,基层干部群众真抓实干、不懈努力,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特色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村、通组公路全部达到通畅标准,村内道路全部硬化,90%以上的群众住上了砖混房,基本实现了“住无危房”目标,动力电通到组,现在该村基本户均有一辆摩托车、有8户群众购买了三轮车、3户群众购买了小型货车等。尤其是实现了户均稳定输出1.3个劳动力。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比年增长.2%,贫困户已减少至47户、人。村风民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干群关系、邻里关系和谐融洽,全体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浓厚氛围全面形成。 县委办公室连续三年获得全县双联工作先进集体,年度获得全市双联行动先进集体“民心奖”。 在开展双联的过程中也遇到过许多困难,主要有,一是部分群众受“惯性”思维影响,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双联行动之初,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加之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致富门路狭窄,群众创业致富信心不强、动力不足,主动参与、自力更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部分群众思想守旧,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对“双联”行动认识片面,认为“双联”行动就是给钱、给物、给项目,参与意识差。通过我们扎实细致地做工作,教育和帮助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自力更生为主、政府帮扶为辅的思想,克服“等、靠、要”消极思想,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创业热情,提高了群众参与发展的意识,引导群众紧紧抓住帮扶机遇,发挥好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发展产业,提高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二是村民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观念、新技术的能力差。村民在学习产业技术、掌握致富技能上事倍功半、提升过慢,对于农村实用技术教材和农家书屋藏书读不懂、学不会、用不上,就种植中药材而言,全村能熟练掌握种植技术的人很少,日常管理和技术要求跟不上。对此我们协调农牧、林业、劳务等部门技术人员,在农闲时节,上门开展劳务技能、科技、文化、畜牧、中药材种植、法律法规等培训活动,邀请科技人员集中“讲”、入户“讲”、进地“教”,采用浅显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将新观念、新技术“手把手”交到群众手里。三是群众发展产业缺乏资金,发展后劲不足。我们通过政府投一点、联村单位帮一点、群众筹一点、社会力量集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解决产业发展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先后解决种子、种苗、农膜、肥料等资金多万元,帮助落实妇女小额贷款、双联贷款以及精准扶贫贷款56万元,扶贫互助基金20万元,为产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主持人:在你们双联帮扶中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故事?印象深刻的故事有很多,在这里就简单的说一下吧:第一个是因地制宜谋划项目人畜安全饮水是该村群众最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中医白癜风医院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