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甘肃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

给老年人最好的晚年礼物

甘肃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成为全社会高度

政策

指引医养一体新方向

“实行意见立足省情,突出了甘肃特点。”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蒋新贵介绍说。据介绍,在国家肯定的重点任务,即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展开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支持社会气力举行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会发展的基础上,我省提出依托“互联+社区服务平台”推动居家、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实现社区日间照料、健康管理、生活扶助等医养扶一体化居家健康养老服务;依托机构保障重点老年群体养老需求,要求医养结合机构优先服务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三无”老人和失能、半失能、高龄老人等重点人群,并提供医疗救治、康复医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突出中医药特点,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和治慢病的优势,在医养结合机构展开中医养生、药膳、中医适合技术等中医药服务。

发展

3种“医养结合”模式初长成

“医中无养,养中缺医,医养结合一床难求”,蒋新贵形象地总结出我省养老市场现状。基于现状,我省部份地区积极探索实践,初步构成了医养结合的3种模式。

居家养老与日间照护相融会,建立特殊人群虚拟养老健康服务模式。城关区处处以一个“首”字当先,现有60岁以上户籍老人18.8万人,约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18.8%。

医疗机构统筹养老功能,建立医养结合分类服务模式。医院建于年,建院之初,医院便定位为老年人提供诊疗服务及康复护理。经过20多年的运行,目前,在该院疗养的90%都是60岁以上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占55.96%,肢体方面残疾的占59.6%。据此,医院逐渐构成了“医养结合、分类服务”的运行管理模式。

“托养老人在疾病突发、加重需医治时,医院会及时提供专业医治和护理服务,即转入‘医’的模式。当病情稳定康复后,可以转为‘养’的模式,进入养老服务环节。”该院负责人的话是对医养结合的最易懂注解。

蒋新贵介绍说,日间照料主要依托乡镇计生服务站阵地,打造集健康文娱、生活照料、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为一体的陇家福幸福寓所;集中养老是指在一些比较大的养老机构引入医疗资源;居家养老则结合全省健康增进模式改革,对老年人在健康体检的基础上,甄别出健康、亚健康、老年病、慢性病人群,组建健康管理小组,定期上门进行健康管理。

问题1

失智失能老人成社会共同困难

兰州市精神医疗康复养老院,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访问后了解到,它是个名不虚传的院中院,医院兰州市3院建立起来的。在该院医务科科长封俊的指引下,从医院行政楼的办公室窗前望去,医院北面有一块不小的空地。据封俊介绍,在计划中,这块空地正是兰州市精神医疗康复养老院的建设用地。

相干调查显示,我省失能、半失能老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9%。兰州地区虽然没有确切统计,但在多万的人口基数下,失智、失能老人会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经过半年多的摸索和努力,兰州市精神医疗康复养老院的“雏形”——老年科的医疗特点逐步构成。

政府是不是能拿出资金给确切需要的老年人家庭给予补贴,或干脆补给医养结合的机构?都是横亘在人们眼前的问题。

问题2

“医养结合”还面临诸多困难

医养结合适应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是破解今后养老问题的有效模式,国家和省上出台的政策意见,为这1新型养老模式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指点方案,但距离政策落地还面临诸多实际困难。

目前,养老和医疗分属两大体系,我省和全国一样,现有的养老机构多采取“医营养离”的照料模式,老人尤其是得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供需矛盾突出。医疗机构提供的是医疗服务,养老院提供的是平常照料,医疗机构从事养老服务有很大优势,但是从事养老院需要转变经营管理的思路,医院在养老服务的专业性方面也需要提高。另外,实现“医中有养”缺少政策和资金支持,目前社会需求的医养结合机构稀缺,由于不属于养老机构,有关养老方面的政策与补贴没法享受,“医中有养、养中有医”的目标短期内很难实现。

“专业养老医护人员严重缺少,这是制约医养结合快速推动的关键因素。”蒋新贵介绍,医养结合机构以救治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主要对象,对护理人员要求高,需要护理人员具有专业的医疗护理常识。加上养老护理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受编制、经费、职称等因素制约,工作人员付出与收入不对等,致使人员流动性大,缺口大。

来源:兰州

:庄浪县信息化办/李刚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ansushengzx.com/gsxx/5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