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黄土地的恋歌

年3月,家在陕西凤县的刘生文一家,要出第一本书了,老刘打电话请我为他们家的第一本书写个序,我说你把稿子发过来。很快,我收到了稿子,是一本家庭散文合集,有20多万字,书名是《大山深处的文学梦》,感觉书名很好。友人所托,不憨怠慢,便放下手头的工作,认真阅读这个昔日名场全国的农民作家之家的作品。初读一遍,不禁心头一震,老刘的作品,还是昔日朴实的文风,内中不乏上乘之作。老刘妻子的作品,有一种文字的魁力,总有些戳人心窝子的句子。比如她在一篇全国读书征文获奖作品中有这样的句子:物质上的拥有是暂时的,精神上的拥有才是永恒的。这样的句子,堪称至理名言,只有经历过人生磨难的人,才能写出内涵如此深刻的句子。老刘的女儿刘芬汝,在嫁人之前,就已经小有名气,作品不断在全国一些顶尖级的社科报刊发表。在他们的散文合集中,刘芬汝有五篇作品,其中有一篇写母亲的作品,有四万多字,算是一个中篇散文吧,作品写的很厚实,我今天还记忆犹新。在这部散文合集中,老刘的儿子刘洪良有九篇作品,其中的《母亲的人生片断》,写的很成熟,无论是语言特色,还是作品叙事,都称得上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他的另一篇散文《怀念一条河》,写的很有特色。我记得在序言中我写过这样-句话:如果刘洪良不为这个世界的一些五花八门的东西所左右,继续坚守文学的良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成为西部文坛上的一员良将。很快,刘洪良的散文《母亲的人生片断》、《怀念一糸河》分别被《玉门文苑》、《北方作家》、《酒泉当代文学作品选》刊载,且反响不错。

年6月,我收到一本装祯、印制都很不错的书,是一本长篇自传性质的作品,想不到作者竟是刘芬汝、刘洪良姐弟。那本书是由张秀芳口述,刘芬汝、刘洪良姐弟二人纪录整理的长篇纪实作品。我几乎是一鼓作气读完的,感觉很好。这本书在玉门地区流传着,且口碑很好,我也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年轻作者么,能写出一本长篇就已经不容易了,毋庸横挑鼻子竖挑眼。

前不久,我接到了刘洪良的一个电话,似乎有什么事请让我帮忙,又不好意思说出口。我问:有啥事你说。

刘洪良说:叔,我写好了-本书,想请您写个序,知道你做了心脏上的大手术,正在恢复之中,真不好意思麻烦您。

一听刘洪良又独立创作出一部作品,我想尽快的读一读这个刚刚到30岁的作者,又写出了一部怎样的作品,我很期待。我把邮箱地址发给了他,让他把东西发过来。

稿子很快发过来了,书名是《父亲的文学,母亲的土地》,我先是被这个新颖的书名打动了,毫不夸张的说,这个书名很有诱惑力。这应该是这个家庭的第8本书了,因为之前的7本书,我都读过了。书的目录已经编好,共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父亲的文学,母亲的土地》,括号里标注的是长篇乡土散文,第二部分是两个短篇,分别是《母亲的人生片断》、《怀念一条河》,算是刘洪良个人的一本散文合集吧。我翻了下页码,计算了每个页码的字数,大致有13万多字。我用了一个整天,就读完了书中的长篇,我的心,又一次的被震惊了,不能不说这是一部好的作品,一部能震撼人灵魂的作品,好多年都没有读过这样有泥土气息的作品了。当年,湖南的一个著名的散文大家彭学明先生,写过一部10万字的自传体散文《娘》,我拜读了以后,感觉写的非常好。彭学明在10万字的篇幅里刻画了-个栩栩如生的娘,一个心怀大爱的娘,一个忍辱负重的娘,一个任何艰难困苦都打不倒的娘。我想,刘洪良一定认真的阅读过彭学明的娘,一定是从彭学明的《娘》中,得到了某种启示,或者激发,这才唤醒了他心中盈育着另一个娘的创作动机。写题材相近的作品,一些年轻作者往往都跳不出摩仿的桎梏,而刘洪良的这部写娘的长篇散文,却丝毫看不出有摩仿的痕迹,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的最西端玉门,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历史文化积淀也很深厚,又是典型的黄土地貌。玉门的黄土地貌,盈育了特有的黄土文化,而黄土文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地方语言,而玉门的浯言体系,应该是西部黄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有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作者,就有义务和责任挖掘和传承玉门的语言文化。刘洪良的这部长篇散文,把玉门的乡土语言应用的淋漓尽致。一个远离家乡多年的青年作者,还谙熟家乡的语言特点,说明他的根深深地扎进了玉门这片黄土里。玉门的黄土文化,亦在作者的思维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玉门乡村走进周秦文化发祥地的陕西,作者始终没有背叛自已的故乡,而是把故乡时时刻刻揣在怀里、挂在心上。从这个层面讲,刘洪良是把玉门昌马当作了他的精神故乡。同样,一个不背叛自己故乡的人,更不会背叛自已的祖国。一个热爱家乡的人,同样也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这只是对刘洪良熟稔的应用西部语言文化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刘洪良的这部新作,即可以当作小说读,也可以当作散文读。说它是小说,是整部作品有-个首尾贯穿的完整故事,说它是散文,是整部作品中有对土地大段大段的描绘和对环境的姿肆渲染,又具备了散文的一些写作特点。作品中生动的刻画了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心怀大爱的妻子。人物形象的演释,始终以种庄稼为背景,以哺育儿女、辅佐丈夫为出发点。一个普通的怀揣文学梦想的农家女人,硬是通过坚苦卓绝的努力,把自己的残疾文盲丈夫,打造成一个知名的乡村作家,一个乡村的教育大家,她所付出的东西,正是这部作品的魂。因此,这部作品就有了积极意义和进步意义,也就有了传承价值。这类题材的作品,国内并不多见,因此,刘洪良的这部作品就有了独领风骚的特点。

这部作品中有一个吸引人的亮点,就是作者用了一个章节,用了有上万字的篇幅记叙了一粒麦子的成长过程,或者说展示了一个忠实土地的农妇种麦子的一道道的工序。作者是个有心人,也是种麦子的亲历者,不然,他怎么这么熟悉种麦子的每一道工序呢?

书中的第十二章,写了-个震憾人心灵的故事:在土地倍受农人歧视,粮食价格低迷、卖粮难的那么一个情况下,书中的女主人公却花高价从别人手中买回一个不能住人的破庄子,买下几十棵不成材的树,买下五亩四分二厘地。女主人公买下的地,半截子高半截子低,而且每块地里都杂草丛生,己经种不成庄稼了。女主人公硬是顶着种种压力,发场愚公移山的精神,历时多天,挖土一万六千八百三十七车子,平均每天挖车子土。更令村人感动的是,她用地里拉出去的土,垫平了几代人想垫又没办法垫平的路槽。她的行为感动了坡下的人,大家凑了块钱,想报答她,她却坚辞不收。女主人公为村人办好事又不收任何回报的奉献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在书的第十四章中,作者饱含真情,又讲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了整个村子,庄稼人辛辛苦苦种下的麦子,被一场暴雨打爬下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庄稼绝收的危机,许多人家只能望着陷在淤泥中的庄稼或哭泣,或诅咒苍天的无情。而女主人公却想到了自救,而且动员乡亲们自救。女主人公和乡亲们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把陷在泥泞中的庄稼抢救出来了。祸不单行,人们战胜了涝灾,旱灾又来了,旱灾导致了严重的虫害,庄稼又面临着绝收。女主人公又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了种种绝招,又一次带领乡亲们占胜了自然灾害。女主人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彰显了一种社会主义的正能量。

母亲由于长期的积劳成疾,得上了危及生命的“肺气肿”,要想延长母亲的生命,就必须带着母亲离开故乡。故乡是母亲的魂,故乡的那一片属于母亲的土地,是母亲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母亲看来,丢掉故乡的那片属于自已的土地,就等同失掉了自已的半条生命,而如果一意孤行,固守土地,母亲将会失去全部的生命。在不得不离开故乡、不得不忍痛割爱离开自已耕种了几十年的土地时,她唯一想带到陕西去的,不是一些贵重物品,而是一把黄土。家里有十几亩地,大大小小有17块,母亲要在每一块地里挖上两碗黄土,带到陕西的居所去。母亲的想法,看似怪异,实际上有其合理性。一个热爱土地的女人,带走的何止是一把黄土,实际上是带着故乡的气息上路,这种对土地的挚爱之情,确实震人发匮。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母亲在从故乡带去的黄土里种上了庄稼,种上了对故乡的眷恋,种上了一颗赤子之心。

女儿女婿回家来了,见一个木头箱子里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女儿问母亲:妈,箱子里种的啥?

母亲笑着说:种的是故乡。

母亲的回答,令人惊异,但又合情合理。

当女婿得知箱子里的土是从母亲的故乡带来的时,是从母亲耕种过的土地里带来的时,女婿哈哈大笑,表示无法理解。但作为女儿的刘芬汝能理解,因为她也是在故乡的那片黄土地上长大的,她能完全理觪自已母亲的土地情结。

作品的结尾,更是出其不意,国家要给农民的土地确权了,应该说在陕西居住了6年的母亲,是该彻底丢弃故乡的那片土地,或者把它完整的交还给土地的主宰者——国家,或者把它流转给亲戚或者朋友。而母亲却没有那么做,而是拖着病体,带着残疾丈夫,带着儿子去故乡确权自己的土地,她是想让土地在儿子的手里传承下去。土地在,故乡就在,土地不在了,故乡就会变成一个模糊的概念。她是想交给儿子一片完完整整的故乡,她是想把土地的所有权完全彻底的交到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手中,她是交给了儿子一份历史担挡和社会担挡,她是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历史使命。这样,在她将来离开这个世界的时侯,也能闭上双眼。

向这位伟大的农妇致敬!

向这位伟大的母亲致敬!

向这位乡村女作家致敬!

向一个残疾人的妻子致敬!

向土地致敬!

接下来该说说作者的另外两篇散文了。《北方作家》,是甘肃省酒泉市主办的一份纯文学刊物,也是中国西部名刊,久负盛名,创刊近40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要想在《北方作家》发表一篇作品,并非易事。年《北方作家》给玉门作家设了个专版,集中选发了8位玉门作家的散文作品,其中刘洪良的散文《母亲的人生片断》荣登榜首,其父刘生文的散文位居第三。一份只有76个页码的刊物,一下子刊登了刘生文、刘洪良父子俩的作品,在刊物创刊以来,尚属首例。足见《北方作家》对这对父子文学人的偏爱和推崇。刘洪良的散文《母亲的人生片断》一经发表,就引起一定的反响,业内人士曾这样评价刘洪良的《母亲的人生片断》:该作品是叙写土地情怀最好的范本,是写亲情题材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一个不到30岁的作者,能获此好评,尚属不易。

在刘洪良的新作《父亲的文学,母亲的土地》一书中,又选编了《母亲的人生片断》一文,我这是第四次读这篇作品,读起来依然感觉不错。这篇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他的长篇散文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如果说《父亲的文学,母亲的土地》中的语言土的掉渣,土的呛人,而《母亲的人生片断》中的语言就洋的耐读,洋的富有哲理。比如这一段“……在母亲的心目中,土地是有生命的,也是有灵性的,一个人,只有真正理解了土地,你才会真心的热爱土地,用心灵去和土地对话。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这样的启示:一个人可以轻视自已的生命,但绝不可以轻视土地,因为土地是农民的天农民的地,土地是农民的爹农民的娘,我们只能对土地怀着深深的敬畏,才能称得上是土地的子孙。母亲虽说是个女人,但她有宽广的胸怀,她一再告诫我:一个农人一旦失去了土地,就像失去了双眼一样,你就会看不清生活的目标,你的生活路途中就会充满黑暗。一个国家要是失去了土地,就如同失去了根基,一个失去根基的国家,就会迷失发展的方向,那么这个国家,迟早都会被列强瓜分的。母亲把土地与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的联系起来,这种对土地的敬畏,这种对土地的忧患意识,这种对土地的哲学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同样,作者如果不是热爱土地,忠于土地,敬畏土地,是写不出这么有哲理意义的语言;同样,作者如果不在语言提炼上下苦功夫,就创作不出这样感人至深的散文。试问,对于土地,真正敬畏的能有几人?把土地当作农民的天当作农民的地,又有几人?把土地当作农民的爹农民的娘的,又有几人?有许多地方的农民,丢弃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逃离农村,逃向城市,过着飘移不定的生活。我以为,一个农民,就应该象刘洪良作品中写的那样:忠于土地,亲近土地,敬畏土地,把土地当作亲娘亲老子供着,土地才会给予你丰厚的馈赠。无疑,刘洪良的这篇作品是成功的,也是值得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

《怀念-条河》,是另一种风格的作品。作者把叙写的背景放在西部广阔的大漠深处,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人与自然的碰撞,成就了这样一篇具有浓郁的西部气息的作品。可以这么说,没有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历,就不可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总之,《父亲的文学,母亲的土地》,是一部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作品,是一曲黄土地的恋歌,是一部充满土地情怀和人文情怀的作品,是一部生活气息浓厚的作品,是一部饱含真情的作品,是一部值得推崇的作品,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它的存在价值,是不言而谕的。

我为这个且行且吟的作者叫好!

是为序。

年11月15日于甘肃玉门

姜兴中,作者为甘肃省玉门市地方税务局副局长,市作协副主席、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文学院签约作家、西部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出版有长篇小说《皇天厚土》、《姜兴中小说选》,新近出版散文集《萦绕疏勒河》,长篇小说《税务局长》。多部作品获《人民文学》、《小说选刊》作品大奖。总计发表作品余万字,多部作品入选多家文选,获国家文学奖项50余项,部分作品被拍摄成影视作品,在多家电视台播出,且反响强烈。

刘洪良,生于年,原籍甘肃玉门昌马,现居凤县,在凤县东岭锌业集团供职。少时受父母熏陶,酷爱读书写作。8岁时,荣获中央电视台、辽宁少儿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小信鸽”儿童文学作品电视大赛二等奖,并赴京领奖;9岁时荣获《中国少年报》举办的全国少年儿童文学作品-等奖;10岁时,荣获全国万校小学生文学作品大赛-等奖;12岁时,荣获首届宋庆龄基金会全国中学生文学作品大赛-等奖;14岁时,荣获甘肃省委宣传部颁发的首届“读书与做人”大型读书征文大赛-等奖和二等奖,系甘肃境内唯-获得两项大奖的学生。上小学三年级开始发表作品,迄今为止,在《小学生优秀作文》、《少年文史报》、《中国少年报》、《中外少年》、《少年作家》、《西部人》、《酒泉日报》、《北方作家》、《酒泉当代文学作品选》、《点赞宝鸡人》等5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余篇,出版散文集《大山深处的作家梦》(与家人合著)、纪实长篇小说《我的农民作家母

亲》。









































哪里治白癜风
南京白癜风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ansushengzx.com/gszx/100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