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欠发达地区如甘肃而言,建设性地推进五大类型的“发展型智库”即1、宏观经济智库,洞察区域经济战略大势;2、产业技术智库,早见产业发展先机;3、金融发展智库,明晰区域金融资源活用理路;4、区域/城市研究智库,擘画区域和城市发展提升;以及5、新型智库论坛,传播新知与提升创新创业氛围;高质量推进这五大类型“发展型智库群”建设,是甘肃发展再也无法回避的战略问题。 作者并提出“外来和尚会念经”(礼请区域外智库来甘肃创设分支机构)、嫁接(区域外智库机构和甘肃机构联合举办新智库)、换头术(为甘肃智库机构礼聘国内国际智库领军人物)等三大现实路径。 文案/甘肃发展50人智库 视觉/玛丽 “路径图”缘起:近来甘肃省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近来相继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以及民生银行研究院发布《迈向的甘肃》专题研究报告等事,对思考和推进能够支撑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智库建设,是一个好的开头。 时代之需要:新时期的(甘肃)区域发展振兴,需要高水平的智库群(而不仅仅是一家智库),来做智力上的支持和支撑。智库只有成“群”,且有稳定产出的高品质智力研究产品,才能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丰富的、多方面、坚固的智力支撑作用。高水平智库群的成长,既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成果,其本身也应伴随着区域发展而成长。香港只有不到万人,但回归以来国际意义上的智库发展到30多家。台湾地区人口比甘肃省少多万,但各类智库达到50多家。面对全球、国家、区域层面均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变局”,及时准确把握时代趋势、抓住产业发展重大机遇、破解区域发展重大课题和难题,都需要甘肃在建设本区域高水平智库方面有新思维,并积极、主动、有意识地进行推动。四个方面的历史机遇: 一是把握国际国内重大趋势之急需。人口形势重大变化、数字化智能化、能源革命、超级城市(城市群)发展、气候变化、区域竞争合作形势变化等,使得各级决策者对有针对性、管用、服务到点子上的区域智库产品,有多方面、大数量、持续的需求。二是国家、社会和区域的“软实力”建设更受全社会重视。国家从战略上重视全社会“软实力”建设,积极推进高水平现代智库建设,这对省区层面的区域型智库群的建设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重大引领、促进和示范作用。三是国内民间/企业智库群的勃兴。新兴的民间和企业型智库各类资源充足,视野新颖开阔。在新的国内政治形势下,他们对同省区尤其是西部省区合作意向积极,可以成为甘肃智库群发展的重要外来活水来源。四是国家智库、高校智库、发达地区智库“向西看”的战略动向。着眼推进西部发展、做实带路合作,同甘肃(西部)智库的合作潜在巨大。对推进甘肃所需要的高水平五大类型智库群建设的操作性建议:一是宏观经济智库(智库类型一):目标是对区域宏观经济形势进行更为精准、前瞻、深入的分析判断。路径建议:做实甘肃同北大、人大等高校战略合作协议,推进诸如北大国发院、人大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与甘肃宏观经济研究机构的合作,或推动对方在甘肃设立分支机构。这种合作的实质在于:甘肃出数据,对方出方法,共同展现区域宏观经济新视野。积极探讨推动民间新型经济智库,如恒大研究院、(上海)前滩综研等新型民间智库在兰州设点,或推进其同甘肃智库或研究机构合作。对甘肃发展而言,来自民间和企业智库的声音很宝贵。已有的可参照范例:《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宜宾分院》的设立。二是产业培育发展智库(智库类型二):着眼于新兴技术的转化及市场化应用,促进区域比较优势产业的创出与成长。这是甘肃目前最为缺失的智库类型。路径建议:强化甘肃本地高校的新兴产业技术跟踪、转化职能,落实甘肃同清华大学(或其他沿海南方理工类院校)的战略合作协议,用好其技术优势,探讨清华大学同甘肃有关部门(如工信厅)联合设立《甘肃(或西北)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暂定名),研究甘肃(区域)产业创出、创新、成长。在全球、全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形势下,通过引进领军人才等方法,对目前设在兰州的“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等进行转型升级,使其成长为西部乃至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重要智库。为甘肃旅游产业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探讨设立“西北(甘肃)旅游产业集成发展研究中心”。(已有的成功范例:《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三是金融发展智库(智库类型三):集中于区域金融市场发展、绿色金融、区域金融创新,调活金融资源。路径建议:积极探讨同阿里集团(阿里研究院)、京东(京东金融研究院)、民生集团(民生研究院)等在区域金融研究方面的机制化合作。并探讨甘肃同一些国际机构,例如亚洲基础设施发展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或日本、韩国的一些机构设立以中国西部、新丝绸之路区域为核心的联合研究机构。四是区域/城市研究智库(智库类型四):集中于(甘肃)区域内的次区域、城市群、生产力空间布局研究等。次区域发展,尤其是西部(甘肃)的城市(镇)化、城市群发展,是(甘肃)区域发展中的一个难点,整个西部这个课题都仍待持续破题。路径建议:探讨推动甘肃有关机构同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等区域/城市研究智库的合作,探讨联合型智库发展:整合现有资源,引进领军人才,成立诸如“兰州新区综合发展研究院”(兰新综研)、兰州发展研究院(兰山研究院)、河西综合开发研究院(河西综研)、“西部(或“西北”)发展综合研究院”(西北综研)等,拥有服务整个西部和西北的视野。五是新型智库(智库类型五):意在促成甘肃区域社会的创新、创业、创意(三创)氛围,促进新知识、新思维、新技术传播的各类常设论坛、年度重大会议、全国性赛事等方面。路径建议:对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甘肃赛区创设、中国绿公司年会(敦煌)、“西部创新挑战赛”、兰州读者文化大道等,协助其进一步的内涵丰富和品质升级。对这一类“新型智库”活动,加强第三方机构评估其效果,促成其适时改进,扩大其影响,既乐助其成,又力避得其虚名而受其实损。实现目标的“四个关键组词” 第一是需要尊重规律。尊重智库发展的一般规律,尊重智库在现实性、学术性、多角度和多元性等方面的综合平衡要求,这是出产高质量智库产品所必需的。智库领军人才的选用和管理,应有别于一般行政干部。而本地人文氛围和人文精神建设,更是高水平智库群成长的空气。第二是勇于路径创新。充分挖掘甘肃地方智库、人才的潜力。引用某智名研究者的话说,“甘肃的高校(研究机构)资源底子还是可以的,可以作为甘肃腾飞的战略要素之一,这一点比其他西部省份有一定的优势”。目前设想,甘肃新型智库群的建设,应在努力挖掘用好甘肃已有人才潜力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三种路径创新:一是创设新机构(推动省外甚至国外智库机构在甘肃单独设立分支),以外部鲜活资源实现创新;二是创造新机制(省方和外方联合成立新机构),实现甘内甘外资源的结合聚生创新;三是从外部礼聘智库领军人才(本地研究机构从省外甚至国外延请领军人才),通过引入新的智库领军人才,实现本土机构的新生和再生。第三是要用好“旋转门”。严选甘肃既有智库型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中有志于智库建设的中青年干才,到省外、国内机构访学、交流、研修、挂职、任职,形成顺畅的智库人才流动机制,这是国内外成功智库机制方面的重要经验。第四是持续的战略支持。智库发展对甘肃有战略意义,需要战略支持。对甘肃智库群发展,省方可整合现有财政资源予以持续支持,如设立“十年智库发展支持计划”。对甘肃企业支持智库发展的资金,在税收上予以减免,以推动省内大型企业支持本土智库发展。同时,区域智库的建设,需要开阔的视野和服务全国的志向。甘肃智库群建设,当然是以服务甘肃为主,同时也努力鼓励其区域(西部)视野,使甘肃智库群产品,能够成为从甘肃出发、服务于西部、全国甚至全球的宝贵智力产品。为此,新设立或转型升级的智库,应在名称中尽量冠以“西北、中国西部、西部”字样。深圳鹰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