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简工博 陈琼珂12月10日下午。上海天色铅灰,飘着零星小雨,寒风蚀骨。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张新给副院长邹碧华发了一条短信,告知他下午工作安排的细节。 再次拿起手机,张新忽然发现手机被刷屏了——邹碧华走了,倒在赴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的途中,年仅47岁。震惊与悲恸,张新的双眼瞬间被泪水模糊。 那些天,许许多多人都在刷屏。无论是最高法院的精英,还是基层一线的法官;无论是声名显赫的大律师,还是高校教授学者,都在齐声表达震惊惋惜与敬仰钦佩。有人说,这是“邹碧华现象”;更有人说,“12月10日,是法律人悲伤的日子。” 一位法官的过世,为何会引起如此众多来自不同领域的法律人的共同缅怀与尊敬? 邹碧华在自己撰写的 《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一文里,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或许为“邹碧华现象”写下了注脚—— “法治的根基是——信任,德肖微茨将这种信任称为一个社会的 ‘道德资本’,但这种信任,这种司法的公信力,归根结底是由一位一位受人尊敬的法律人积聚和建立起来的。” 最高法院法官何帆撰文写到:“邹碧华以自己的远见卓识、法律素养和对司法事业的热忱,赢得所有人真诚的敬意。即使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一名追求卓越、敢于担当的法官,仍然是受到众人尊重的。” 邹碧华书房的照片在网上流传:不大的空间里,目之所及全是书。挤满两面墙壁的书柜塞满了书,书柜旁的一点空隙堆起跟书柜一样高的书本,写字台也被成堆的书本挤得只剩一点空间。有网友评价:“这样的书房,看着就感受到主人的踏实。” 邹碧华的才学几乎有口皆碑。一次上海高院举行食品安全犯罪主题新闻发布会,邹碧华不仅对法律谙熟于胸,问起相关数据,也是脱口而出,言之有物,没有一句废话。后来记者才知道,就连发布会上的PPT,也是他亲力亲为制作的。 年,17岁的邹碧华从江西考入北京大学经济法系就读,毕业后进入上海高院经济庭成为一名书记员。之后,他于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从一名书记员变成了上海高院副院长。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和多部专著,年撰写的《要件审判九步法》,被全国各地许多法院作为指导民商事审判的范本。 去世前一天,由邹碧华主导推动的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刚刚上线运行,这一服务平台包括查询、提交、申请、建议、交互五大功能,涵盖律师参与诉讼的各个专项流程。律师可在线申请立案,缴纳诉讼费,完成立案所有流程。 在邹碧华的同事看来,他始终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曾在长宁法院信访办工作的滕道荣还记得,年邹碧华刚到长宁法院,就提出了一系列管理涉法信访这一“老大难”问题的创新之举。在邹碧华的主持下,长宁区法院自主开发了信访统计软件,每天录入相关信息,分类管理,邹碧华每天登录查看。滕道荣说:“他自己要做到工作心里有数,而不是听汇报。” 邹碧华还要求滕道荣通过数据做投诉率分析,分析问题源头。因涉及各方关系,这让滕道荣颇有顾虑,邹碧华多次告诉她“一定支持”,让她不要有包袱,还自己带头分析数据,查找原因。在这些数据化工作的基础上,邹碧华又带领大家模拟场景设计,针对不同的来访人接待方法设计出65个场景,原本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 从业二十余年,从民商法到刑法,从普通法官成长为法院领导,邹碧华遇到的境况各不相同,但优秀始终如一。 他说:“认真对待工作的心不能变。” 何帆回忆:大他11岁的邹碧华比他们更“潮”,这些年走哪儿都是一副“IT精英范儿”,不像法院领导,PPT、KEYNOTE等软件,玩得比谁都熟,业界有什么好书新书,他也都第一时间知道。他的公文包内,时常放着厚如砖块、写满批注的英文管理学著作,还推荐了诸如 《大数据时代》、《定位》、《基业长青》这样的信息化与管理学题材的书籍给他。 邹碧华曾对他说:“我们做司法改革,光懂审判业务和法院那点儿事是不够的,你必须及时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就,可视化、大数据、移动终端……都是未来的大趋势,法院现在不研究、不跟上,将来就会被别的行业嘲笑。” 在上海高级法院的工作人员看来,邹碧华堪称“完美”——他是北大的法学博士,是有口皆碑的好法官,还是田径国家一级运动员,并且从小学习美术,热爱诗歌…… 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高级法院工作人员回忆,法院一个可视化网络的设计,一连改了17稿,他都不满意,甚至晚上11时还会打电话跟工作人员讨论想法:“最后效果确实很好。” 邹碧华这么忙,哪儿来的时间阅读、思考?上海市高院刑二庭审判长吴志梅还记得,作为分管领导的邹碧华曾经告诉她,自己当审判长时,开庭之前会先阅卷宗,对争议焦点要有所预判,避免重复开庭。每天中午12时30分到1时30分,晚上6时30分到7时30分负责接待。这样就有整个晚上的时间来读书,随后他又推荐了《哈佛时间管理》、《定位》等书籍给吴志梅。 “就像邹院长说的,学习的时间一定能挤出来。”市高院信息处处长曹红星还记得,有一次去北京开会,因大雨航班无法起飞,折腾了一天,所有人都在焦虑、抱怨,邹碧华却说:“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来看看书。” 走进长宁法院,会发现这样的细节:虽然空间狭小,但所有审判员都有一个独立办公室,接待大厅的立案区则用隔断遮挡起来。 “长宁区法院从基建就看得出是以‘人’为中心的。”长宁区法院少年庭法官顾学磊回忆,法院在建设时,邹碧华提出,法官在办公室会客,如果三三两两挤在一起,电话此起彼伏,人员进进出出,既不能树立司法权威,也不利于维护职业尊严。所以大楼装修时他力主压缩会议室等空间,“再小,也得让每位法官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考虑到来法庭立案当事人的心理,他也提出在立案区增加隔断以保护隐私。邹碧华调入高院后,顾学磊跟他的联系就少了:“他太忙了,我不愿意打扰他。” 今年11月15日,那是一个周六的中午。顾学磊吃饭时忽然接到了邹碧华的“恭喜你入围今年‘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二十强,最后一轮演讲有什么想法?”他主动约顾学磊第二天上午见面。 一个高院副院长,还能这样关心一个基层年轻法官——这让顾学磊始料未及。第二天,在邹碧华家的附近,年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的邹碧华告诉顾学磊:“当时我想到的是年到高院报到第一天,给江西农村的母亲打了个电话,说自己要当法官了。母亲说,‘你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这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就以这个为主题开始了演讲。” 时间将近中午12时。邹碧华因工作婉拒了顾学磊一起吃饭的邀约:“要记得你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法官对青少年的关爱。等你演讲的时候我会去现场 而自己被冬天拂去如落叶 十二月十日,上海小雨 船到江心 操桨者骤然沉默 耳边只余风声 独角兽回到了寓言里 谁来驮负巨大的词语 ——有的人说会放弃; ——有的人说会继承。” 邹碧华在华东政法大学带的第一届学生夏关根,如今已经在宁波海事法院工作,他选择了继承。 “过去我羡慕老师有个大平台,可以做很多事。”夏关根说,“现在我明白,即使我只是一个基层法官,一个案子处理好,就是对一个家庭负责——这就是意义。” “我们做得好一点,社会就会进步一点。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会很努力地推进这个社会进步。我想这也是老师的愿望吧。” 顾学磊也选择了继承:“如果我们发出的正能量能辐射到来长宁法院诉讼的人,那就能改造一个小环境。每个小环境不断改善,结合起来,就能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通过自己努力,让别人生活更好些 文/陈琼珂 “我们做法官的,一定要让自己的心中有一个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经历多少困苦,都不能把心中的理想磨灭了。当一个人的心中有了宏大的理想之后,所有遭遇的挫折都会变得微不足道。”采访邹碧华的事迹,常常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无论是案件当事人、律师,还是年轻法官、他所带教的大学生,不约而同用了如下词语—— 关怀。一位白血病男孩的奶奶自发用捐献遗体的方式来报答邹碧华以及长宁法院的“大恩大德”,因为他为这位5岁男孩从狠心的父母那里讨回了救命钱。几位曾经的信访当事人从网上得知噩耗后,流着泪打电话到法院确认,说“无论如何也要去送他最后一程”。那是因为他冒着酷暑,将心比心,换来圆满结局。 谦和。身为法院领导和法学博士,无论是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和律师,还是对年轻的干警、自己所带教的学生,他都予以充分的尊重。 乐观。身为上海司法改革的“孺子牛”,改革方案不断完善,邹碧华殚精竭虑。面对外界的质疑和疑虑,他让人把所有的“吐槽”收集,告诫自己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他始终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让别人的生活更好一些。 好人是邹碧华的底色,对法治理想的信仰和追求,力图推进法治的进步,则是他一切努力的出发点。 (来源:今日解放日报) 伴读公事、伴君行事 伴公汀是一个时政记者部落。我们拥有一批熟识的官员、基层公务员和专家朋友。从时事政情、政策发布,到公务人员关心的话题和爱好,都可能写进我们给你的“伴公汀专报”。 搜索北京治白癜风最好医院如何治疗白癜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