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根据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号)、《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国科发政[]号),以及《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国科发计[]号)等文件的规定,由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培育)联盟批准成立了“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联字[]号)(简称“秸秆联盟”),并由秸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秸秆控股”)担任理事长单位,秸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彭飞担任联盟理事长。 众所周知,农作物秸秆不能烧——烧了危害重重,会造成大气污染,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对人与生物健康都形成严重威胁。 而不烧,就要为其找到“好出路”。但如果仅仅是将其当做伴生于农业产品的体积庞大数量众多的废弃物,“秸秆去哪儿”依然是无解难题。 行不通,那就需要转变观念,使秸秆的“废弃物属性”向“资源属性”过度。让放错了地方的财富“显形”———这正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使命,让秸秆价值最大化,成为农民舍不得烧的“宝贝”。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秸秆综合利用,纷纷出台相关意见政策。年两会,关于秸秆综合利用的提案也被列为全国政协重点提案之一。据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驻会副主任田杰介绍,7月上旬,全国政协也将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此进行协商。 年5月30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出发,赴农业大省山东、河南,就“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专题进行重点提案督办调研。7天紧凑行程,调研组到山东聊城市、菏泽市,河南开封市、郑州市等十余县市,走企业、听汇报、问农户、看实情,了解当地综合利用现状和经验,也总结困难与教训。 加强政府引导为秸秆综合利用“保驾护航” 据统计,年全国秸秆产生量近10亿吨,可收集资源量近9亿吨。 避免秸秆泛滥成灾,不让秸秆“非烧不可”,不仅是农民的事,更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全社会的大事。然而,当下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如何让利用之路走得对,走得稳,走得好,也需要政府部门及时引导、相关政策充分保障。 “全省各地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召开专门会议,制订工作方案,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5月30日上午,调研组抵达济南,立即召开座谈会,山东省副省长赵润田向调研组汇报了山东政府经验。为推动综合利用,省里还出台了《山东省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年)》,提出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分解重点工程,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指引与保障。 在河南,副省长王铁也介绍了类似经验。“去年以来,省政府连续下发两项通知,明确指导思想、年度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落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细化各相关部门分工……” 调研所到各市县也对政府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中的定位、作用有着一致认识。然而,在对企业、农户、农业合作组织的走访中,调研组也发现,各个相关方对政府、对政策仍有“要细化、要精准”的强烈呼唤。 “我们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投资不足,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投资回收期长,融资难。”在山东省聊城市朝城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企业负责人向调研组诉心声,“希望能调整财政补贴农业政策,采取财政担保方式向企业授信贷款,贷款期能长一点,利息能低一点。” 河南新郑市憨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也有同样的愿望,“秸秆分布散,收是大问题,希望政府能‘拿一点’,让企业赚一点,这样受益的是农户,也是环境。” 在驻马店平舆县,农户、企业、农机局负责人、秸秆经纪人将秸秆利用中需要政府、政策给予的引导支持集中总结了出来。“我们农户如果用秸秆还田,加上深耕深翻,一亩地成本前前后后加起来有近60块钱,现在政府补贴是不够的啊!”“我们企业作为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在电价、减免税收方面,也希望有一些公平的优惠政策。”“现在打捆机等机械都是私人的,补贴额度远远不够。”“都说收储运是难题,但是一直没有好政策能真正让安全储存、便利运输有保障。”…… 总结起来,秸秆综合利用各相关方对政府、政策的呼吁,正是分布在利用链条的各个难点环节:秸秆还田、离地成本补贴,农机具补贴额不足,储存难题,企业政策等等。 “在政府层面,目前一定要加强对利用企业在用电、用地、金融等层面的扶持,提高专项投入,并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提升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在调研组成员内部座谈会上,罗平飞委员说。但同时,不论扶持还是补贴,都要“理得顺、有规矩”,尚勋武常委就提到,“不能在各个环节都搞补贴,那就乱套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要做好预算。” 在政府具体工作上,温香彩委员更是“尖锐”建议,“各地政府都在花大力气,派干部盯禁烧工作,能不能让这些人在农忙时候帮着农民把秸秆运出来呢?” 注重科技研发 为利用升级提供“核心动能” 在过去,秸秆难题还不是难题,秸秆甚至是农民心中的“宝贝”。农民生产生活的燃料、饲料都能从秸秆转化。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燃料有了替代品,养猪养羊也纷纷规模化。“宝贝”从功能上渐渐被抛弃,秸秆要再次被收集起来、重视起来,就需要科研的内在驱动。 而科研,更是贯穿秸秆利用全过程。 调研组在聊城市高唐县,第一个走访的是以秸秆综合利用为核心产业,覆盖秸秆收储、备料、制浆、造纸、环保、肥料制造、铵法脱硫直至产业链相关装备设计制造等全体系的企业。企业原型是高唐县办造纸厂。推动其转型发展,自成一个系统化、集成化循环经济体系的,正是科研的力量。 他们为降低漂白纸浆废液对水体的污染,发明秸秆本色原浆纸,减少了漂白环节,使污水中的关键指标,含氟有机物降为零;他们发明的秸秆蒸煮技术将秸秆中的黑色物质转化为黄腐酸;他们采取生态湿地原理使造纸污水排放达到三类水标准…… 调研第一站,成员们已经为科技能量“折服”。后续走访,更是加深了对科研覆盖秸秆利用全程的认识。 收割机能不能把15cm~20cm的麦茬变得更低一点减少清理难度?打捆机能不能更智能效率更高?生物质发电中,有没有进一步提升秸秆利用效率、降低投入成本的好方法?……利用水平提升需要科研、农机具升级也需要科研,调研组成员们一路观察,一路思考。 甚至在粮食育种环节,也要考虑“科研治本”。“调研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作为调研组中的大专家,中科院院士武维华常委在调研最后,提到一个新思路,“秸秆问题上能不能‘节源开流’?开流就是加强综合利用,而节源是指,还要从减少秸秆量方向考虑。” 同样作为来自农业方面的专家,尚勋武常委和孙宝启委员也提出了相似观点,“我们的玉米秸秆一般是2米左右,国外现在可以达到1.5米。”“能不能从源头来提升这些粮食的经济系数,比如种子,还是很有提升空间的。”…… 调研组成员对秸秆综合利用中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的看法“高度一致”,在他们看来,这是真正让秸秆价值最大化的“核心动能”。 理顺市场机制 为相关企业打通“发展渠道” 在调研组成员赵铁锤委员眼中,“秸秆综合利用本质上是一种供求关系问题”,供给多且无效量大,而需求则用得少、还没“用太好”。供给和需求都有进步空间,且随着科技发展,潜力巨大。不过当前,建立供给和需求畅通的对接也是当务之急。 就调研来看,山东与河南对秸秆利用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侧重各有不同。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适合当地情况和市场需求的龙头企业至关重要。 有了完备政策支持体系,有了先进科技研发,更要真正考量市场需要,发展壮大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因为“利用方式能否持续,还要看终端消费能力如何”。 在山东,调研组看到了多个架构起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种样结合,发展畜牧业、生产有机肥料;通过菌产业合作社、籽粒苋加工肥料生产合作社,探索“公司+农户”方式,既用秸秆又扶贫;生产装修行业广泛需要的板材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乙醇、沼气,并进行发电的企业……良好的效益让企业也更有愿望、有能力充分收集秸秆,在破解秸秆难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秸秆收储运环节,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河南驻马店平舆县的调研座谈会上,秸秆收售中间人的发言,更是代表了一种趋势:一旦有销路、卖得好,市场自会引导一个群体加入,从事收储运的工作,破解难题。而随着市场完善,群体壮大,相关保障也要跟得上,如一个经纪人所提到的,“出台相关险种”。 把秸秆当做资源的综合利用,作为一种“买卖”,本质上是一种市场供求。而属于市场的问题,也最终要还给市场来调节、更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