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任卫东张玉洁

26日上午,汽笛声鸣,兰渝铁路(岷广段)通车,“渝新欧”国际通道的重要部分就此建成。这宏大工程的背后,还承载着一位中国普通农妇延续20年的火车梦。

  梦想的起点藏在一张拍摄于年的老照片里。家徒四壁的土坯房,煤油灯微微发亮,一名妇女怀抱婴孩,坐在泥巴糊起的土炕上眺望远方。身后墙壁上,一列长长的火车穿行而过。

  照片中的农妇叫杨尕女,是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阿坞乡各竜村村民。

上图为年,陇南市宕昌县阿坞乡农民杨尕女抱着女儿在家中合影,身后的墙上有她们画的一列火车,当时从未坐过火车的杨尕女梦想有一天能坐着火车走出大山。新华社记者武斌摄

下图为12月24日,杨尕女(右)和女儿在陇南市宕昌县新建成投用的哈达铺火车站前合影。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从地理版图上看,啣接甘肃、四川、陜西三省的陇南恰在中国几何中心。但层层叠叠的山岭却如屏障,将这里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几十公里外的县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曾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石头山多、可耕地少,当地人常要背着背篓四处拾土造田。有的田地面积极小,只有一头牛的容身之地,而被人戏称为“卧牛田”。

  那时,杨尕女家的几亩薄田根本喂不饱一家四口人。20多岁的她常常要抱着女儿,去周边县城乞讨。“能讨到一点白面馍馍,就能高兴一天。”杨尕女回忆道。

  年冬天,常年致力于中国贫困问题报道的新华社摄影记者武斌,前往陇南采访时走进了杨尕女家。让武斌意外的是,“一个这么封闭地方的农民家,墙上竟然画著一列火车。”

  在与杨尕女的交谈中,武斌得知,这列从大山中穿行而出、驶向远方的火车,是她喜欢画画的丈夫用烧过的木炭画在土墙上的。

  “什么时候我们能坐上火车去富足的地方?让日子过得好些,钱赚得多些。”杨尕女的话,让武斌深受触动。他按下快门,记录下昏暗土房中杨尕女一家的火车梦想。

  20年后,一句“老朋友,你还记得我吗”,开启了杨尕女和武斌的重逢。

  26日,中国西部铁路骨架、“渝新欧”国际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兰渝铁路(岷广段)正式通车。听闻家乡要通火车了,定居外地的杨尕女特地赶回来见证这一时刻。武斌也拿起相机,重走来时路,惊叹著山乡巨变。

  “以前把火车画在墙上,现在火车竟然开到家附近。”杨尕女走进离旧宅只有10多公里的哈达铺火车站,这边瞅瞅,那边望望。

  “等兰渝铁路全线通车,你回陇南就更方便了。”武斌对杨尕女说道。

  这未曾相见的20年,火车从墙上幻想变成了轨上飞驰。中国经济的列车,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开始了高速前行。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开始了大规模、有计划的扶贫开发工作。贫困人口从年改革开放时的7.7亿人,减少到年底的万人。中国政府承诺,到年,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过去5年,91万陇南人告别贫困,贫困发生率从53%下降到16%。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更加速了陇南与外界互动。数千家当地网店,让陇南的特色农产品从大山深处走向全国各地,琳瑯满目的商品也通过电商物流直接派送到远方的农家。

  杨尕女家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夫妻俩有了居所,平时打点零工,医疗、养老等各项社会福利都能享受。她身上的花棉袄,是女儿前些日子从网上买来的。

  老照片中还在母亲怀中的婴孩,如今已是20岁的大姑娘。看着老照片,杨尕女的女儿李有霞感叹连连。“从前家里穷,没有照片,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小时候长啥样,原来我眼睛又大又圆。”

  “以前听父母说起家乡又穷又破,没想到回来一看,家家户户有新房,生态环境又好,等路通了,我还想再来。”李有霞说。

  这条串联起杨尕女20年火车梦的兰渝铁路,正线全长余公里,穿越87条地质大断层,所经地区灾害多发,地质条件极为复杂,被国际专家认定为“国内罕见、世界难题”。8年的摸索实践,历经了一次次失败后,专业技术人员终于攻克这一难题。年底,兰渝铁路预计全线通车。

  如今,正奋力前行在脱贫路上的人们,大多像杨尕女一样,生活在自然环境较差的区域。日渐发达的交通网络,让他们走出家乡、走向富裕,变得可待可期。

(部分图片源于陇南宕昌发布)

监制:竹翠

审核:尚学英责任编辑:马智泉

编辑:王艳校审:陈晓旭









































白癜风有遗传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ansushengzx.com/gszx/70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