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皋兰,悠悠黄河,山长水阔,传唱盛世科教佳话;谆谆师者,莘莘学子,薪火相传,蕴育杏坛桃李芬芳。 10月8日晚,甘肃农业大学在礼堂隆重举行70周年校庆庆典活动之校史及话剧《盛彤笙》等系列文化作品首发首演仪式。 特邀嘉宾盛彤笙之子盛天舒及夫人马晓玲、学校党政领导、原校领导、老教授、校友代表、系列文化作品的作者、创作人员和演职人员代表、新华网等媒体、学校师生代表、离退休人员代表共多人参加了仪式。 甘肃农业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年的国立兽医学院,首任院长为留德双料博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盛彤笙先生,缔造了国内唯一、亚洲一流的畜牧兽医高等学府,成为“牧医草人才的摇篮,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中坚”。 校庆文化作品 10月10日,我校将迎来70华诞。70年春华秋实,70载薪火相传。我校虽历经“三易其址,四更其名”的变迁,但始终不忘“造福桑梓,解民之艰”的甘农情怀,一代代甘农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前赴后继,丹心热血,谱写出学校建设、富民兴陇的壮丽诗篇。 为此学校专门编写了《图说甘肃农业大学70年》《羲园纪事——甘肃农业大学故事集》,根据《远牧昆仑——盛彤笙院士纪实》一书编排了话剧《盛彤笙》,拍摄了5部微电影,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甘肃农业大学建校70年来,历代前贤呕心沥血,艰苦创业,缔造亚洲一流的畜牧兽医学府,成就我国畜牧兽医人才摇篮的感人故事。 校党委书记张俊宗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为校庆筹备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与书稿编印、话剧编演和微电影拍摄的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敬意!向校党委原副书记、纪委书记胡云安,校工会原主席陈贵仁,宣传统战部原副部长赵西玲,不图名利,不避艰辛,退而未休,无私奉献,尽心倾力,历经十年多时间搜集资料,对校史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的行动表示特别感谢! 他说,厚重的历史积淀,灿烂的大学文化,杰出的名师大家,非凡的功业成就,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滋润着我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远大的办学理想,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求贤若渴的情怀,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脚踏实地的品格,正是甘肃农业大学的精神象征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值得全体甘农人永远继承和发扬。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进程,甘肃农业大学的发展规划业已制定,改革蓝图已经绘就。在新的征程上,让我们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承担起师生的重托,迈开坚实的步伐,破浪远航;用热情、信念和毅力,奏响振兴甘肃农业大学发展的赞歌,再续甘肃农业大学的辉煌! 校长吴建民在主持仪式时说,70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70年栉风沐雨,高歌猛进。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努力将校庆办成一个凝聚人心、汇聚力量、集聚资源的盛会。我们也满怀诚意和责任,迎接八方校友和五湖宾朋,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让各位嘉宾体验到温暖、精彩和难忘。 首发首演仪式上,副校长赵兴绪,《图说甘肃农业大学70年》作者校党委原副书记、纪委书记胡云安,校工会原主席陈贵仁,党委宣传统战部原副部长赵西玲,为师生赠送70周年校庆丛书之一《图说甘肃农业大学70年》;副校长潘峰、郁继华、余四九,为师生赠送70周年校庆丛书之二《羲园纪事——甘肃农业大学故事集》。 随后,话剧《盛彤笙》首演正式开始。该剧分为受命大西北、迁址小西湖、建设伏羲堂、广揽聚精英、保校留兰州、解放获新生、家畜病院赞、严师慈父情、情系大畜牧九幕。通过对我国杰出的畜牧兽医科学家、教育家,甘肃农业大学创始人盛彤笙先生创建“伏羲堂”及当时国内唯一一所国立兽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前身)的曲折经历,展示了他作为学校奠基者、开拓者的坎坷与辉煌路程,表现了一代代甘农人爱国报国、献身西北的动人历史。 盛彤笙先生之子盛天舒在观看话剧后表示,该剧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父亲自创办国立兽医学院后的坎坷人生,几个主要历史阶段把握很到位,让自己回忆起很多往事。他说:“父亲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工作。他不怕条件艰苦,但怕不让他工作,晚年的父亲被剥夺工作的权利,就选择翻译书籍,希望能为后人提供学习、参考的资料。” 盛彤笙先生的饰演者、级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王鑫表示,知之越多,爱之越深,从对盛彤笙先生的一无所知到“亲身体会”先生坎坷、曲折的一生,他被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演好这一角色是对先生的尊重与敬仰,我只能不断从剧本和台词中揣摩人物的性格,经过反复练习,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他说。 观看话剧的师生纷纷表示,这是对全校师生精神的洗礼,剧中人物令人振奋、感人至深,老一辈的科学家、教育家不畏艰难、一身正气,将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气度展现地淋漓尽致,这种精神应该代代传承。 学通社记者:魏丽静张对对陈玉平毛毅王子敬王晗赵科威史勇强王保鑫 小编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