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博物馆《读者》杂志专区资料图片读者小站资料图片从甘肃人民出版社几间平房起步,发展到兰州黄河风情线上亮丽的文化地标;从一本杂志,发展到价值多亿元的文化品牌;从一家老牌出版企业,到入选第十三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走过41年的《读者》,经过一代代“读者人”的努力和积淀,已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连续18年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目前,读者出版集团也已成为业务涵盖出版发行、印刷物流、文化旅游、文化创意、阅读服务等多元产业的综合性文化企业。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读者出版集团如何坚持提供优质内容、传播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它的经验有哪些启示意义?记者日前走进黄河之滨的读者出版集团,寻找答案。厚重深邃,弘扬至真向善美年8月,在《读者》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作家叶舟抛出问题:当我们谈论《读者》杂志时,我们实际在谈论什么?“正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群老先生用剪刀和糨糊,为我们那些当年的学子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看见课本以外的世界,发现新的表达方式、新的词语、新的文字之美、新的理念与艺术风格……我个人以为,当我们谈论《读者》时,我们是在谈论自己的青春、奋斗、爱情和美好的年代,也是在谈论共和国的燃情岁月,以及这片土地上的壮美风景。”这是叶舟的答案。自年创刊,41年来,《读者》累计发行量突破21亿册,连续20年领跑中国期刊,广大读者用选购表达了对这本杂志的热爱与肯定。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他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守正创新、精益求精,是《读者》的办刊追求。“守的是中华文化的立场。以毫不动摇的定力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坚持弘扬至真、向善、唯美的正能量。”读者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副总编辑侯润章说。创刊以来,《读者》始终以宽容友善的温情慰藉人心,以优美灵动的文字浸润生命,形成了高雅、清新、隽永的风格气质。《读者》陪伴着一代代中国人成长,有的读者哪怕搬家迁徙也不忍丢弃,因为每一本《读者》都保留着一段美好的回忆。静气匠心,品质如初四十载在青年编辑张妍看来,《读者》的高品质源自编辑团队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每一期《读者》杂志刊登的50多篇文章,均是编辑们从3万多篇稿件中甄选而来。每篇稿件在与读者见面前,都要经过50天的精心打磨。为保证内容品质,《读者》杂志每期不少于13个校次。年,兰州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张妍进入读者杂志社工作。“入职之初,杂志社就安排了资深编辑手把手带我们,让我们通过大量实践,在一篇篇稿件的反复衡量选取中把握用稿风格,在一期一期的清样校对中涵养对文字的敏感度,最终胜任编辑工作。”“《读者》杂志能够长盛不衰,关键在人。”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李树军说,《读者》背后有一支甘于默默奉献、充满理想主义的编辑队伍。“我们的编辑有慢工出细活的严谨,更有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多的是静气匠心,少的是功利浮躁。我们相信,只有不断提高人文修养和内在品质,对文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才能打造精品,铸就经典。”时代在变化,人民对优质文化内容的需要越发迫切。正是有这样一群精益求精的编辑,在对内容质量近乎苛刻的追求下,《读者》杂志才能保持始终如一的高水平。赢得受众,滋养传递正能量高质量的产品内容,为《读者》赢得了喝彩,却不能左右新媒体环境下的市场波动。《读者》,如何迎接挑战?《读者》的回答是:不变的是刊物的品质,变化的是读者阅读习惯以及出版人的推介方式。读者出版集团带着其独有的气质走上新赛道。摆好手机架,打开补光灯,白天伏案的编辑变为镜头前带货的主播。对于这一身份的转换,读者杂志社编辑、品牌发展部主任温彬表示很有挑战性:“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行业发展日新月异,这倒逼我们传统出版行业的从业者快速学习,积极拥抱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在新赛道上并跑、领跑。”《读者》直播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每当新刊上市,我们会在直播间邀请当期的责任编辑介绍新刊的重点文章,有时也会邀请新书作者在线‘连麦’,讲讲创作背后的故事。这样的直播相当于文化访谈,洋溢着《读者》特有的文化气息。”温彬说。在今年世界读书日,读者杂志社通过“读者”官方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ansushengzx.com/gszx/173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