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甘肃 -9-14 麻尼寺沟工地上的中秋节 古尔邦节 站在黄土高原 我拍摄了青藏高原东缘 麻尼寺沟最澄明空灵的一刻 将古河州最美的初秋呈现给朋友们 这一天 麻尼寺乡通村巷道硬化工地上 古尔邦节和中秋节一起过 回族民工放假回家欢度古尔邦节 汉族民工在工地上喝酒 提前过八月十五 走进工地帐篷 和民工们一起欢度中秋节 大块吃肉 过关喝酒 边喝边拍 我很快就醉了 我醉了 醉在麻尼寺沟的美景中 醉在青稞美酒里 醉在民工们的热烈与真情中 弟兄们席地而坐 大块手抓吃肉 大碗喝酒 气氛热烈酣畅 酒后最好的醒酒美食羊肉面片 非常好吃的羊肉筏子 河州民居 也许是甘肃最讲究的民居 住房修建工地,在这里不由人会想起康乐的那件悲剧,贫穷夺走了6条人命,能不能惊醒那些麻木的人们呢?能不能将精准扶贫变的真正精准呢? 农药化肥之后垃圾包围农村,这些年国家花了大量资金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目前看,一个乡镇60万投资基本都打了水漂,类似的门面工程还有很多,糟蹋了纳税人的税负,富了一些贪婪的人。 招工广告 临夏八坊回族传统民居回族文化是在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的本土文化融合而成的一种民族文化,其建筑既吸取了汉式建筑的精华又具有独特的宗教特点,是我国传统艺术民居的瑰宝。甘肃临夏地区的回族民居因其精湛的砖雕艺术而在全国独树一格,尤其以八坊回族家宅民居的传统院落类型和伊斯兰特色的室内外装饰而驰名中外。 临夏古称河州,知道河州的人,还会知道临夏市内的回民又称"八坊人"。"八坊"和"河州"同时成为了临夏的别称。八坊这个名称的起源和临夏民族建筑是孪生兄弟。它源于伊斯兰教的八座清真寺及其教坊,最早的八坊具体地点在临夏市广场洪水河以南,三道桥以北,东自上二社以西,西至西巷以东的这片回民聚居区。以后的八坊扩大到小西关一带,南关、前河沿、大小西关等。据史载,从元朝至元十年(年)建起了第一座清真寺--南关清真大寺。到清初,在南关内外,先后建立了八个清真寺,便有了"八坊"(者麻提)之说,清朝后期虽然清真寺增多至十几座,但是习惯上人们将这片地方还以八坊相称,八坊这一名称的确有了几百年历史。 临夏八坊的古建筑是回族前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对这一特有的地方优势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承前继后,扬长避短,不但可以挖掘其价值和潜力还能更好地弘扬特色文化。 八坊民居多以四面合围、对称封闭式的小型四合院为特征。这种四合院有大有小,依据主人家的经济实力而定,而且大都讲究中国传统的建房方位--坐北朝南,修有三间堂屋(上房、正房),两侧各修有耳房,院子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厢房三间,实际上是一明两暗,中为阳,两旁为阴,也有修南房的。在房屋建筑中讲究对称、均衡格局。一般百姓居民多居住小独院,有四合、三合、二合式的,只有少数富裕人家还建有偏院、车马院或一进数院式的,犹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在人们眼中渐次展开,置身其中,细细欣赏,方能领略其中清雅韵致。 马效融先生在《民国时期八坊人的衣食住行》一文中,描述民国时期河州回族人聚居的有瓦房、土棚两种,条件好的人家盖的是瓦房,用板瓦、简瓦压两侧的"边三沟",式样有"一挑檐"和"两溜水"(有脊,又叫磨房厅),"卷棚"则用阴阳瓦,顶部是圆的,向前后伸展。木架多为五架檩,前檐放飞椽,梁头雕"鹁鸽头"。大户人家很讲究正门,多用青砖瓦、仿古典木牌坊砌门头。门两侧垂头上常饰以砖雕花卉,显得极其华丽而富贵。大门多开在东南或西南角,门扇大多用木质,油漆漆成黑或赭色,上钉铜门环。进门正面则是一面立式影壁,多用砖砌成砖雕的山水字画镶嵌其中。大门、里门、房眉、垂头等处施以深浅浮雕、镂空木雕,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种照壁恰似院中屏风,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曲径通幽之妙。 上房的上席挨墙摆放着秦桌,前面放有一件大的八仙桌,桌子两旁有太师椅。墙上多挂有"克尔白图"、阿文字画或汉文中堂、对联等。秦桌上摆有《古兰经》、大香炉,两侧摆着古玩。上房两厢多摆有油漆板柜,上放有茶具等。另外,靠炕沿摆放有茶几、"马褥"(方凳子)或宽条凳,室内陈设与房屋建筑相互陪衬,浑然一体,达到了有机的整体组合效果。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多少钱白癜风能好吗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ansushengzx.com/gslt/10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