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取景框里望去,每个人都在欢呼,在一辆行进的大汽车上,挤满了新闻工作者。一位文质彬彬、气质儒雅的青年男子站在车厢的最右边,微笑着凝视着前方。

摄影家朱祖鳌快速地按下快门,将这一天、这一场景定格——年8月30日。

这是兰州解放的第5天,解放军兰州军事管制委员会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从西安一起随部队来兰州的新闻工作者也加入了欢庆的队伍中。照片上那个微笑的年轻人就是阮迪民,正是他一手创办了《甘肃日报》,成为报社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

阮迪民是这批人中年龄最大的,34岁,当时只觉得自己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满腔热情。“我们入城了,兰州解放了。”这是阮迪民发自内心的呼喊,然而,同时作为解放军兰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处的处长,阮迪民还有着一个神圣使命——将这一胜利的消息快速向社会发布出去。在接管的当天下午,阮迪民就召集《西北日报》印刷厂和伪省银行印刷厂的工人开了复工大会,动员大家要尽快出版《新闻简报》、《甘肃日报》。

年报社社庆前夕,阮老向我这个甘报年轻人深情地讲述了这份报纸的创办史。那一年,《甘肃日报》走过了一甲子的时光,而他已是94岁高龄,我能感到,作为甘报人,他内心的那份骄傲和荣耀。

在兰州的几日,我从早到晚一直跟随阮老,陪他逛白塔山、看碑林、吃拉面,听他讲那过去的故事。在他娓娓道来的讲述中,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我眼前徐徐浮现……

年的7月上旬,西北局宣传部部长张稼夫找到了《群众日报》副总编辑阮迪民,向他郑重宣布:“西北局已经组建了甘肃省委,组织上决定派你随大军到甘肃办报。”此时,阮迪民从《晋南日报》调到《群众日报》才几个月。这位从年就开始办报的年轻人知道,到新区创办一张省报任务有多重、困难有多大,但他没有畏惧,“闯一闯,就会闯出来。”时年34岁的阮迪民在心里暗下决心。

筹备工作在西安进行,这是一个艰难的开始,面临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需要尽快配备筹办《甘肃日报》的一班人员。阮迪民和《群众日报》负责人商议,从该报抽调了18位同志,西北局又从《陇东报》抽调了几位同志。

炮声隆隆中,他们向兰州进发了。

那些日子里,大家开会讨论,经时任省委书记张德生同意,确定了《甘肃日报》这个报名。在研究报社选址问题时,他们听取了兰州地下党员的介绍,一致认为国民党政府的《西北日报》社址——中山林比较理想。《西北日报》在中山林的坡下,坡上是国民党的省银行,离伪兰州广播电台很近,又有规模较大的伪省银行印刷厂,发展空间较大,便选中这里为甘肃日报社社址……

远去的历史依然历历在目,讲起这些过往,阮老有时候会陷入沉思,那个时代烙下的印记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于别人那是一段久远历史,于个人而言,那就是他人生重要的时刻,历久弥新。

虽然已经94岁高龄,步履有些蹒跚,但是阮老还是执意登上高高的台阶,来到位于半坡的报社院子。看着院子里的一草一木,阮老满目都是温情。也许某一天的午后,那个30多岁的年轻人就在这里散步,也许某一刻,绿树掩隐的窗户后面,他和同事正在谈笑风声……一路走,一路沉思,在院子东北角的一座苏式小洋楼前,阮老停下脚步,仔细打量,许久,他笑着说:“这个就是我当年按照一张图片自己设计盖起来的。”

那座苏式二层小洋楼,那座四层的仿古编辑大楼,见证了甘肃日报的风风雨雨。诞生于战争硝烟还未散尽的兰州,在和平年代不断发展壮大,到如今已成为甘肃最大的报业传媒集团,甘肃日报发展势头异常迅猛,看到这一切,阮老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那年阮老的到来,还激起了甘肃新闻界的一股怀旧风。在兰州的那几日,每晚都有人来拜访阮老,有的是客套的寒暄,有的是专程看望,有的拿着当年的照片跟阮老一起回忆过往。在宁卧庄6号楼的房间里,大家仿佛穿越到了旧时光,那个时代、那些人名、那些事件都纷纷从尘封的历史中跳了出来,那么真切、那么伸手可触。阮老的睿智和儒雅,谈笑间展现出的缜密思维、清晰记忆着实令人惊叹。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我能感觉到阮老有些疲惫,但是他一直陪到很晚,直到送走最后一批客人。

当然我也看到了阮老率真的一面,当时广播电视台也准备庆祝广播事业60年,阮老拿到请帖,只见邀请人一栏写着“阮迪民先生”,他的脸上霎时流露出一丝不快,只听他说:“什么阮迪民先生。”的确,作为亲手创办起电台的第一任台长,“先生”二字确实有点太过生分,他的那种不快,也正是他爱的深切的体现。

从年7月亲手开始创办《甘肃日报》,阮老几乎将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报社,也正因为如此,他对甘报的情怀更显得热烈而真挚。报社的庆祝大会上,阮老穿着红色的T恤,显得格外精神矍铄。“我在我们的报社工作过十三年,调离报社已有四十七年,但我对我们报社的情怀是永远抹不去的。我怀念这张报纸,怀念为办好这张报纸而忘我献身的同志,甚至怀念报社的一草一木。”舞台红色的背景板前,阮老一直站着念完致辞,人们都记住了他深情的诉说,也记住了那个睿智、和蔼、儒雅的老人。

年9月,当我写的《听阮老讲那过去的事情》刊发后,阮老从西安特意给我寄来了一封信,对我的文章做了批注,关爱的话语令人倍感温暖,我知道这是一个老报人在向我们年轻的一代传递接力棒。

今年报社65周年大庆,我期盼着阮老的到来,可是他却缺席了。我在百度中输入“阮迪民”三个字,一行新闻跳了出来:阮迪民同志于年5月26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9岁。逝世后,习近平、刘云山、朱镕基、赵乐际等分别以不同形式表示悼念,并向家属表示慰问。

阳光下花草芬芳,墨香中流光飞舞。那个站在汽车上微笑的年轻人,那个身着红色T恤的和蔼老人,转身离开,一个纷繁时代的记忆就这么远去了……

甘肃日报社第一任社长、总编辑阮迪民

(年9月9日)

同志们好!

我们的《甘肃日报》,自问世以来,整整六十年了。

六十年一甲子。当年参加创办工作的五十位同志,许多人已经作古,健在的也都成了耄耋老人。我今年已经九十有四,还能回来和同志们一道参加报纸创刊六十周年庆典,看到报社的繁荣昌盛新气象,实在让人高兴!

我在我们的报社工作过十三年,调离报社已有四十七年,但我对我们报社的情怀是永远抹不去的。我怀念这张报纸,怀念为办好这张报纸而忘我献身的同志,甚至怀念报社的一草一木。我总希望我们的《甘肃日报》越办越好,办出特色,办得引人入胜,希望报社兴旺发达,繁荣昌盛。

我们的《甘肃日报》,诞生于战争硝烟还未散尽的兰州。它与新中国同龄,一同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各个发展阶段,一同经历过许多历史事件的洗礼,一同发展成长。可以说我们的报纸是从风风雨雨中走过来的,它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很好地把它总结起来,留给后来的报人。

十年前,我来参加《甘肃日报》创刊五十周年庆典时,写了一首小诗,作为经验之谈,献给报社同仁。小诗是这样写的:“风雨五十年,正反有经验。心中有人民,办报路子端。把握主旋律,导向不出偏。马列常学习,华章谱新篇。”十年过去了,我觉得这个经验之谈,还有点用处,所以又把它拿出来,代表我的心声,交给大家,就算做是互为勉励吧。

我们的《甘肃日报》,是中共甘肃省委的机关报,是一份地方党报。地方党报应该办得有地方特色,为地方的发展服务,为地方的各族人民服务。在当前,就是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紧密地联系甘肃的实际,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把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做深做透,把甘肃潜在的能量充分发掘出来,使甘肃的经济腾飞起来,人民的生活富裕起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是党报应有的责任,是对甘肃人民最大最好的服务。

我们应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去谱写改革开放新辉煌!

阮迪民,(年1月13日-年5月26日)浙江临安人。曾名狄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新闻家。早年考入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后投考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之后主编《政治工作》、《时事半月》,晋西事变后离开山西,奔赴延安,筹办抗战日报(后改为《晋绥日报》),担任主编。之后筹办《临汾人民报》(《晋南日报》),任总编辑。年3月,任延安《群众日报》社委和副总编辑。年,担任新华社甘肃分社社长,筹办《甘肃日报》。年9月,担任甘肃日报社长。年3月,任甘肃日报总编辑、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年,任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年6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年4月,兼任省委青委书记。年12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年,担任甘肃师范大学校长。年12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年2月,担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校长、党委书记。年3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校长。年4月,任中共陕西省顾问委员会常委,年去世。









































治白癜风要多少钱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ansushengzx.com/gslt/11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