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甘肃省委对任性用权制约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行严肃问责处理,并在全省通报批评。5名干部受到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 今年2月,为了给用人单位放权,甘肃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4部门出台政策,将引进高层次人才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然而,甘肃省人社厅却于3月25日违规出台文件,将事后备案变相分为招聘计划备案、考试体检备案、审批结果备案等3个事前备案环节,实行“变相审批”。 把“放管服”变“管卡压”,让人才引进堵在“最后一公里”,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让人才望而却步。事实结果也确实如此,据报道,今年月23日,甘肃省人社厅发布了第一批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历时5个月才完成第一个引进博士的“备案”,到7月底,还没有名高层次人才真正引进落地。用人单位完成甘肃省人社厅的所谓“备案”,至少需要省委编办盖章2次,省教育厅盖章7次。 #甘肃人社厅给引进人才层层设卡# 网友:神助攻! 刘雅钦:人家省份都在抢人才,你倒好,神助攻 Ll:地方落后更多是管理者思想的落后,30多年前我大学毕业到兰州工作,工作中经历过各种滋味。说起观念意识,讲一实例:今年国庆节广东一朋友来兰州玩,竟然顺道帮单位挖人,此时某人正在广东面试! 用户:把权力看得比啥都重,能发展吗??看看重庆,南京,西安,人家是在比如何抓机遇抢人才。我们甘肃不管哪个地方干啥都设障碍,可笑的是,研究生毕业要和三流的高职生一起参加各种考试,结果造成的是讲台上的高职生讲不了一堂简单的七年级的语文课……悲哀。 全省7个月零引进高层次人才! 网友直言: 指望什么谋发展? 用户:全省7个月零引进高层次人才,指望什么谋发展? 大祺爸比:甘肃省因为有中科院化物所、寒旱所、兰州大学等机构,科技创新力排名全国前列,甘肃省有48万大学生,同常驻人口比值全国第一,但甘肃GDP却在倒数,人才却在大量流失,科学技术并没有产生生产力,为啥? 用户:这就是导致甘肃落后贫穷的原因之一! 该事件引发甘肃网友纷纷围观 讲述自身经历↓ 用户:我媳妇博士毕业想在兰州找工作,很不顺利。她研究的领域,甘肃其实很弱也很缺人才,但是一直找不到工作。现在已经拿到广东、福建、四川三个还不错的学校的offer。这次事件处理过后,到明年上半年还找不到中意的工作,我也只能跟着媳妇走了,以后再不回来了。 夕落呓:作为甘肃人,当年研究生毕业手握三篇高分SCI医院科研单位投简历,打电话没人搭理。外省的单位一直打电话抢着要我。没办法我就去了广东,我内心是很遗憾的,家乡招人走关系,致使我有家不能报效,现在沦落外省!!! 工科水博士一枚:我和媳妇都是甘肃人,杭州读书,都是博士毕业,最终我们留在了西安,不是不爱故乡,实在是很多事情无法忍受!!!在全国抢人白热化的时候,我们甘肃竟然独特到不要人,匪夷所思!! “放管服”变为“管卡压”? 听听他们如何说↓ 对人才“管卡压”,根在权力欲望过盛齐鲁壹点网江武:得人才者得天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家都认识到人才对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现如今谁如果将人才“拒之门外”,谁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作为长期和人才打交道的政府部门,甘肃省人社厅的相关领导干部不可能不知道人才引进的重要性、迫切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还要我行我素,逆潮流而动,把“放管服”变“管卡压”,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存在严重的“官本位”思想。本来简简单单办成的事,偏要你跑断腿,以此体现他们“至高无上”的地位。 甘肃省从严问责任性用权的人社厅领导,这是大快人心的好事,这对那些权力欲望过盛,政治站位不高的领导干部,也是一个极大的警示。 问责省人社厅,甘肃向人才市场发出正面信号南方都市报: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是一个地方经济腾飞最基础的条件。地方经济要搞好,人才、资金、管理、基础设施缺一不可,但甘肃省人社厅在第一步就起了负面作用,这对甘肃省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一所高校引进一位高层次人才,跑了半年,需要盖9个章,官僚主义害死人,部门利益凌驾于整体利益之上,这是不能容忍的。 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甘肃原本在人才竞争中就处于不利位置,对高层次人才引进设置重重障碍,实质上就是在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设置重重障碍,也违背了中央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提高政府效能的改革要求。甘肃省委、省政府此番严肃问责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是对“管卡压”的纠偏,同时也向人才市场发出了强烈的正面信号。 岂能挂着空挡踩油门? 新华时评:目前,相关领导干部已受到不同程度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基层减负年”主动向给基层套“紧箍咒”的部门动刀,体现了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 还应该看到,对人为设置“中梗阻”的部门和干部予以党纪政纪处理,只是应有之义,还应严查“中梗阻”有没有引发权力寻租和权力变现,用一查到底的态度,把迷恋权力敢于阳奉阴违者打疼、把一心只想握着“印把子”不撒手做“官老爷”者打醒、把危害制度执行生命力的“拦路虎”打掉,不换作风就换人,防止沉重的“印把子”滋生新的“中梗阻”。 破除改革“中梗阻”,是对治理效能、制度执行生命力的考验,是对党员干部改革决心、执政能力、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检验。在查办问题的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党性教育,把统一思想的工作真正做扎实,才能让各项改革措施一竿子插到底,搅活一池春水。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责任编辑:王迪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ansushengzx.com/gslt/137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