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向左,我曾向右 疼痛是伤,往往会成为一个人颓废的理由,学会安顿生命中的“痛”感,并在“痛”的地方生长出个人的智慧,是我由痛苦、迷茫走向工作幸福的秘籍。 ——题记 偶然,在南京师大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一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话。 “一次,在给南京师大的师范生讲述公共教育学课‵教师与学生′时,曾让名南京师大的本科生,回忆自己的中小学时代,并记述发生在自己身上一件或几件事情,说明一个老师优秀或不良的品质,其中75%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写他所痛恨的老师,有的同学甚至在文中写道:以前,总是虚伪的赞美老师,这次我终于可以说实话,来声讨我的老师”。 当读到“75%的学生选择写他所痛恨的老师”时,我的心狠狠的痛了一下,75%是怎样的一个百分比?虽然,我们不能因为有75%的学生,选择写他所痛恨的老师,就因此得出教师队伍中“有75%的老师是不合格的”错误结论。但,它至少反映了,在教育当中,我们教师有75%都曾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失误,都曾有意无意的伤害过学生。 反观自己一路走来的教育历程,我不禁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这75%之中又何尝没有自己? 曾经迷失年,那个花香四溢的美丽春天,做中学数学教师的我,又多了一个班主任角色,从此,我踏上了班主任工作之旅,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开始演绎我与青春期学生的故事。 初当班主任的我,只见分数不见人,与青春期的“问题”学生较上了劲。教室内,语文老师激情飞扬,教室外,我晃来晃去,并不时通过后窗向内窥视,以便能“侦查”到更多的“刺儿头”学习状况。 曾经的我,像个消防队员,哪里有问题就扑向哪里,但,班级常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曾经的我,像个高级演说家,更像个批评家,天天在与学生的激流搏斗中,不断地跟进许多教育的大道理;曾经的我,像个专业的侦探,为了帮学生寻找到丢失的钱,在班里大发雷霆,甚至不惜动用在公安局上班的朋友来吓唬学生。遗憾的是,虽然,我费尽了心机,像一个专业的侦探一样去努力的侦破“丢钱案”,但,结果既没有为学生找回丢失的钱,无意之中,还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曾经的我,像个保姆,跟紧学生、守住班级,但,学生似乎并不领情。自习课上,我在班里不敢离开,只因,我“在班级和不在班级”是两个不同的状况!为了时时“盯”住班级,不留空隙的约束学生,我开始设置大量的能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的班干部。企图利用班干部进行“围”、“追”、“堵”、“截”,把全班同学的在校时间统管起来。 于是,到办公室里反映问题的学生开始络绎不绝,班级的很多问题也都被捕捉出来了。一时间,教室里充满了“火药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班级矛盾,也开始升级! “老师,某某班干部很不称职。就拿今天上午处理某件事情来说,是典型的公报私仇!” “老师,凡是名字列在纸上的这几个同学,是典型的‘刁民’,尤其是某某”。 “老师,这几个‘刺儿头’的问题,您得亲自出马,我们管不了!” …… 事必躬亲,盯紧学生,设置很多管理岗位——和明朝的“锦衣卫”有异曲同工之处;班级,人人自危,以“揭发”同学存在的问题为能事,并不同程度地留下了“特务组织”的痕迹。 这,就是我初当班主任时的工作状态,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那是一个痛苦的人领着一群痛苦的人相互折磨的过程! 为此,我身心疲惫、痛苦不堪…… 疼痛是伤“老师,您置自己年幼的孩子于不顾,天天守住班级,跟紧学生,这样的你,虽然看起来很辛苦、很劳累,但,遗憾的是,我们真的无法给你满分”。这是第一次做班主任,学期测评时,学生给我的评语。 “老师,您天生就是一个不断改进的人。您总以自己的方式来纠正我们的错误,我不喜欢您的空洞说教,更讨厌您给我们的纠正,所以,我们才会不断的犯错误。”这是初为老班时,一个男生在一封信中写给我的话。 “老师,您怀疑我是小偷吗?为什么昨天晚上你讲个别同学有‘小偷小摸行为’时,拿眼睛看着我,如果您怀疑我是小偷,请你问问咱班同学,我曾经‘偷’过谁的东西……”这是初当班主任时,一个女孩曾质问我的话语。 那一刻,我跌进了教育的万丈冰窟! “疼痛是伤,往往是一个人颓废的理由”,而我,也在初为老班的“伤痛”中差一点把自己给颓废掉。 时常,我会想,那些曾给我写测评语的学生,那个因讨厌我的说教而鼓起勇气给我写信的男生、还有那个曾质问我的女生……,假如,此时的他们,也在冯建军老师的课堂之上,会不会把我也写进他们所痛恨的教师行列? 我想,会的,他们一定会的。即使是今天,在社会的某一个岗位,偶然,他们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也许还会耿耿于当年我的失误,而难以释怀! 生长智慧“真正的教育者,不是没有失误,而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几乎可以这么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在李镇西老师的“走出教育的误区”一文中,我读到了给予我信心的这段话。 人是不完美的存在,初为老班、缺失经验的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难免会磕磕绊绊、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每一段经历都是我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学会安顿生命中的痛感,并在‵痛′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智慧”,我向自己的灵魂深处发出了呐喊! 那么,如何使自己从繁杂的班级琐碎中突围?如何陪伴学生的成长、实现真正的走进?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自己的失误,减少对学生的伤害?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朱熹的话给了我解决问题的智慧启迪。 为了到达“高处视下”的境地,我开始了近乎疯狂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阿莫纳什维利、雷夫、帕尔默、佐藤学,魏书生、王晓春、李镇西、郑立平、陈宇、万玮、梅洪建、陈晓华等名师的著作、博客,陆续进入我的阅读视野。与智者对话,我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其一,我天天守住班级,跟紧学生,目的是为了“看住”学生,我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存在,从而使我的实践偏离了学生管理的根本。其二,我设置的学生管理岗位,是在对学生不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分配给学生的岗位也不一定是学生喜欢和擅长的,这样的管理,无论是论证还是执行,都不健全,不出问题才怪。其三,我的思维总是定位在,班级应该一直“有班主任在”的情形,那么,只要有班主任在,势必会出现班主任“在教室和不在教室”的两种管理状。其四,我与青春期问题学生的“交锋”,就像与激流搏斗一样,我不懂得为自己寻找一个稳固的落脚点(游泳高手都知道,遇到横流时,要停止搏斗,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无法通过与激流搏斗游上岸,而应随着水流漂浮,直到找到一个稳固的立脚点)。 “在教育当中,班主任能做的事情很多,但,我该做什么比我能做什么重要的多”。于是,我思考,如果给自己的工作确定一个边界,知道自己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会不会让自己减少很多失误,也把自己从班级的琐碎中解脱?如果我给学生搭建一个成长的平台,把班级还给学生,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那么,班级是不是会一直处在一种管理状态? 接着,我又进一步思考:如果我把班级还给学生,学生们会怎样把班级运作起来?哪些事务他们会处理的很成功?哪些事务的处理会出现问题?我只要采集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有助于解决我“在教室和不在教室”两个管理状态的僵局。 于是,我开始在班级搞调研、倾听学生的心声:很快,各位同学、各位班干部、各个管理岗位的学生就把情况汇总上来了。根据同学们的情况分析,我及时调整自己的班级管理思路,并开始试行! 周四,我有一场中学数学教师培训讲座,将有三天时间不在学校,于是,我开始分析设计:如果我不在学校,班级各项工作怎么有序运作?周五下午第三节的班会课,怎么组织?选什么主题?谁来主持?这些问题先让学生们筹划一番,然后我再帮忙处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结果,我三天不在学校,班级运转更好——出乎意料! 彼岸花开“阅读,是灵魂的修行,思考,是生命的拔节放歌”。思考中,我渐渐明白了“班主任的本位坐标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成全生命的成长,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成长的舞台,让每个生命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舒展甚至蓬勃!” 年的春天,在教师进修学校,我脱开师者的角色,真正以“一个人”的态度去重新面对“一群人”的成长,接手艺术班,我遭遇了很多的教育困难:艺术生缺少自律性,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另类、“叛逆”和“早恋”者居多。难题就是课题,我别无选择,只能全身心的投入了。 于是,我“以生为本”,践行“以思想引领班级,以文化提升品位、以自律成就自我”的理念,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实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并依托“自律养成”、“青春期教育”等系列主题班会,来培养学生的自律性,拓展、延伸青春期学生成长的内涵。 班主任不但要有规划意识,还要有把自己的规划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来落实和显现的行为,更要有一种课程整合能力,要密切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好白癜风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