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资源环境压力凸显,保障资源安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对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国土资源部立足“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进一步加大地质找矿工作力度,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不断提高能源资源保障水平、加强地质科技能力建设,开创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资金投入情况

~年,全国地质勘查工作累计投入资金.02亿元,较“十一五”增长41.9%。其中,中央财政投入.87亿元,占8.4%;地方财政投入.49亿元,占9.5%;社会资金投入.95亿元,占82.1%。

油气矿产投资.98亿元,比“十一五”增长23.1%。其中,中央财政资金80.34亿元,占总量的2.2%;社会资金.64亿元,占总量的97.8%。

图1油气地质勘查年度投入

非油气矿产投资.04亿元,比“十一五”增长67.8%。其中,中央财政.24亿元,占18.9%,同比增长96.7%;地方财政.49亿元,占25.5%,同比增长72.2%;社会资金.31亿元,占55.6%,同比增长58.0%。

图2非油气地质勘查年度投入

非油气地质勘查资金投向:矿产勘查.19亿元,占78.0%,同比增长50.4%;基础地质调查.78亿元,占10.3%,同比增长.7%;水工环地质调查.67亿元,占7.0%,同比增长.3%;地质科技及其他.40亿元,占4.7%,同比增长.3%。

图3非油气地质勘查资金投向

(一)非油气矿产勘查。

全国累计投入资金.1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09亿元,占8.9%,同比增长31.7%;地方财政.22亿元,占23.2%,同比增长50.2%;社会资金.88亿元,占67.9%,同比增长53.4%。

表1非油气矿产勘查年度投入

(二)基础地质调查。

全国累计投入资金.7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99亿元,占69.8%,同比增长.3%;地方财政62.00亿元,占28.1%,同比增长.7%;社会资金4.79亿元,占2.1%,同比增长.2%。

表2基础地质调查年度投入

资金投向:区域地质调查76.71亿元,区域地球物理调查25.19亿元,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3.20亿元,遥感地质调查7.79亿元,矿产地质调查67.72亿元,海洋区域地质调查22.18亿元,其他7.99亿元。

(三)水工环地质调查。

全国累计投入资金.6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53.07亿元,占35.5%,同比增长.1%;地方财政72.46亿元,占48.4%,同比增长.1%;社会资金24.14亿元,占16.1%,同比增长.2%。

表3水工环地质调查年度投入

资金投向:水文地质调查63.67亿元,环境地质调查28.19亿元,地质灾害调查39.30亿元,地热资源调查及其他18.51亿元。

(四)地质科技及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

地质科技累计投入资金86.5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34.21亿元,占39.6%;地方财政24.82亿元,占28.7%;社会资金27.47亿元,占31.7%。

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累计投入资金14.90亿元,主要为中央财政投入。

表4地质科技及地质资料与信息化年度投入

二、矿产勘查进展

随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深入推进,石油、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稳步增长,煤炭、铁、铜、铝土矿、铅锌、钼、金等重要矿产勘查新获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型以上规模矿产地。

(一)主要实物工作量。

油气矿产勘查累计完成二维地震44.10万千米、三维地震22.63万平方千米、施工探井1.86万口、钻井总进尺万米,同比分别增长5.4%、28.9%、14.0%、17.4%。

表5油气矿产勘查年度实物工作量

非油气矿产勘查累计完成钻探工作量万米,同比增长42.6%。

图4非油气矿产勘查年度钻探工作量

表6重点矿种勘查投入与钻探工作量

(二)新发现矿产地和新增资源储量。

石油累计新增探明储量61.27亿吨,同比增长6.5%;天然气累计新增探明储量3.92万亿方,同比增长27.7%,年新增探明储量连续五年超过亿方;页岩气累计新增探明储量.29亿方,累计产量57.18亿方;煤层气累计新增探明储量.89亿方,同比增长.1%。

新发现非油气矿产地处,其中,大型及以上处,中型处,小型处。主要矿种勘查新增资源储量:煤炭亿吨、铁矿石.7亿吨、锰矿石7.7亿吨、镍.2万吨、铜万吨、铝土矿9.6亿吨、铅锌万吨、钨(WO3)万吨、锡78.7万吨、钼.5万吨、金.4吨、磷矿石58.1亿吨。

表7新发现非油气矿产地数量

(三)重点矿种主要勘查成果。

1.石油

发现和探明新增地质储量超过万吨的油田26个,鄂尔多斯盆地姬塬(8.56亿吨)、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2.26亿吨)、准噶尔盆地风城(1.38亿吨)、渤海海域蓬莱9-1(2.71亿吨)等11个油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亿吨。

2.天然气、页岩气

天然气发现和探明新增地质储量超过亿方的气田24个,四川盆地安岳(7亿方)、塔里木盆地克拉苏(亿方)、鄂尔多斯盆地神木(亿方)、东海盆地宁波17-1(亿方)、琼东南盆地陵水17-2(亿方)等13个气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过0亿方。

页岩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过亿方的气田2个,分别为四川盆地的涪陵气田(亿方)和长宁气田(1亿方)。

3.煤炭

新发现矿产地处(大型处,中型46处,小型81处)。新疆准东煤田黄草湖等6个矿区新增亿吨,和什托洛盖煤田白杨河勘查区新增亿吨,沙尔湖煤田沙西矿区新增亿吨,木垒县梧桐窝子矿区新增亿吨。内蒙古呼和诺尔煤田新增亿吨,乌兰格尔煤田新增73亿吨,准格尔煤田新增43亿吨,东胜煤田新增28亿吨,胜利煤田新增25亿吨。山西河东煤田、沁水煤田等13处矿产地新增亿吨。陕西榆神矿区新增74亿吨。河北大城县大城矿区新增56亿吨。黑龙江富锦市宏胜勘查区新增36亿吨。甘肃环县沙井子南部勘查区新增30亿吨。河南获嘉县马厂地区新增27亿吨,郑州市荥巩煤田新增6亿吨。贵州盘县保田、黔西县定新等5处矿产地新增亿吨。安徽淮南煤田潘集煤矿新增46亿吨。四川珙县川南煤田新增4亿吨。湖南攸县兰村矿区、黄丰桥矿区新增2亿吨。

4.铁矿(石)

新发现矿产地处(大型14处,中型64处,小型86处)。辽宁本溪市大台沟矿区外围新增5亿吨,永安地区新增19亿吨,鞍山市陈台沟铁矿新增3亿吨。河北遵化—长凝一带的古马—张各庄等3个矿区新增7亿吨,承德县建龙二矿矿区新增4亿吨,青龙山—庆庄子地区新增2亿吨。山东苍山县古林—兰陵矿区新增8亿吨。河南新蔡县练村—顿岗一带新增4亿吨。四川攀西地区兰尖—朱家包包钒钛磁铁矿新增20亿吨,西昌市太和钒钛磁铁矿新增8亿吨,米易县白马钒钛磁铁矿新增7亿吨,攀枝花市纳拉箐矿区新增4亿吨。安徽庐江县小包庄地区新增3亿吨。新疆若羌县喀腊大湾矿区新增1亿吨。云南景洪市疆锋铁矿新增0.9亿吨,金平县马鞍底矿区新增1亿吨。甘肃张掖市卡瓦一带新增1.5亿吨。

4.锰矿(石)

新发现矿产地25处(大型4处,中型12处,小型9处)。贵州铜仁地区道坨、普觉、李家湾等矿区新增超过2亿吨。广西德保县扶晚矿区外围、天等县东平矿区新增超过1亿吨。湖南永州市水埠头矿区新增万吨。

6.铜矿

新发现矿产地62处(大型2处,中型10处,小型50处)。西藏改则县多龙矿集区荣那、拿若等矿区新增超过万吨。福建上杭县紫金山外围新增20万吨。新疆哈密市延东矿区新增84万吨。安徽庐江县沙溪铜金矿新增万吨,鼓架山—胜岗地区新增20.26万吨;铜陵县舒家店铜矿新增69万吨。江西浮梁县朱溪矿区新增50万吨。

7.铅锌矿

新发现矿产地98处(大型7处,中型37处,小型54处)。新疆和田县火烧云一带新增铅锌万吨,成为全国第一大铅锌矿。福建永定县大排锰矿深部新增铅万吨。广西武宣县盘龙矿区新增锌97万吨,南丹县大厂矿田新增铅锌54万吨,象州县妙皇地区新增铅锌64万吨。云南镇康县芦子园铅锌铜多金属矿新增锌97万吨,西畴县嘎机地区新增锌39万吨。西藏昌都县哇了格铅矿新增铅90万吨。湖南祁东县留书塘矿区新增铅锌85万吨。青海杂多县莫海拉亨—叶龙达铅锌矿新增铅锌73万吨。河南栾川县中营—嵩县矿区新增铅67万吨。河北张北县蔡家营铅锌矿新增铅锌60万吨。广东新兴县西震屋背岭铅锌矿新增铅53万吨。安徽庐江县铜盘山矿段铅锌矿新增铅锌52万吨。

8.铝土矿

新发现矿产地36处(大型14处,中型11处,小型11处)。贵州务正道地区新增3.37亿吨,清镇—织金地区新增1.2亿吨,凯里—黄平地区新增0.7亿吨。河南偃师市偃龙煤田深部新增2.37亿吨,新安石寺—北冶地区新增1.65亿吨,渑池县曹窑以西煤下铝新增1.09亿吨,禹州煤田煤下铝(粘)土矿新增0.92亿吨,宜阳县煤下铝土矿新增0.5亿吨。山西古交市大南峪矿区新增0.66亿吨,襄垣县马家庄新增0.48亿吨。云南丘北县大铁铝土矿新增0.5亿吨,西畴县木者—铁厂地区新增万吨。广西龙州县水口—金龙铝土矿新增万吨,靖西县孟麻街矿区新增万吨。

9.镍矿

新发现矿产地7处(中型4处,小型3处)。青海夏日哈木地区新增万吨。甘肃肃北县黑山铜镍矿新增10万吨。

10.钨矿

新发现矿产地25处(大型9处,中型12处,小型4处)。江西浮梁县朱溪矿区外围新增钨(WO3)万吨,武宁县大湖塘矿区新增钨(WO3)万吨。

11.锡矿

新发现矿产地10处(中型5处,小型5处)。广西河池市九逢矿区新增6万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维拉斯托矿区新增6万吨。

12.钼矿

新发现矿产地39处(大型4处,中型21处,小型14处)。新疆裕民县苏尢河钼矿新增57万吨。内蒙古赤峰市车户沟矿区新增36万吨。吉林舒兰市福安堡钼矿新增21万吨。河南栾川县冷水—赤土店钼铅锌多金属矿新增33万吨,嵩县雷门沟矿区新增25万吨。广东恩平市七根—阳春市春湾矿区新增22万吨。云南香格里拉县拉巴矿区新增27万吨。

13.金矿

新发现矿产地处(大型9处,中型44处,小型处)。山东莱州市三山岛北部海域新增吨,西岭村等6个矿区新增吨;海阳市土堆—沙旺矿区新增26吨;招远市水旺庄、玲南矿区新增吨;烟台市金庄矿区新增69吨。贵州贞丰—普安地区新增吨。新疆乌恰县萨瓦亚尔顿金矿新增吨,新源县卡特巴阿苏金铜多金属矿新增54吨。青海曲麻莱县大场金矿新增46吨,都兰县红旗沟—水闸东沟金矿新增44吨。云南鹤庆县北衙金矿新增46吨。广东高要市长坑金矿新增30吨。甘肃合作市以地南矿区新增37吨。河南嵩县槐树坪金矿新增31吨。

14.银矿

新发现矿产地48处(中型14处,小型34处)。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白音查干东山矿区新增吨,花脑特地区新增1吨。山西灵丘县支家地铅锌银矿新增2吨。江西浮梁县朱溪矿区外围新增7吨。青海海西州那更康切尔沟地区新增9吨。四川巴塘县砂西银矿新增吨。浙江诸暨市寺前矿区新增吨。

15.磷矿(石)

新发现矿产地22处(大型9处,中型9处,小型4处)。贵州开阳以东磷矿新增5.49亿吨,福泉市大湾镍钼磷矿新增4.23亿吨,瓮安县老虎洞磷矿新增4亿吨,织金县茅坪铅锌多金属矿新增2.36亿吨。湖北兴神保地区磷铅锌矿新增1.38亿吨,荆襄磷矿新增0.84亿吨。云南晋宁县昆阳磷矿新增1.11亿吨,马龙县马鸣—青沙坡矿区新增0.62亿吨。四川雷波县芦云寨子等3个矿区新增6亿吨,马边县麦子坪地区新增0.81亿吨。

16.稀土、稀有、稀散矿产

新发现矿产地11处(大型1处,中型8处,小型2处)。四川甘孜州甲基卡矿区新增锂(Li2O)万吨,马尔康县党坝矿区新增锂(Li2O)66万吨,雅江县德扯弄巴地区新增锂(Li2O)29万吨,西昌市莲花山铌钽矿新增铌(Nb2O5)10万吨、钽(Ta2O5)1万吨。甘肃瓜州县国宝山铷等稀有金属矿新增铷(Rb2O)20.5万吨。新疆福海县卡鲁安一带锂辉石矿新增锂(Li2O)10万吨,和布克赛尔县白杨河矿区新增铍4.6万吨。湖南双峰县大坪矿区新增铷(Rb2O)吨,平江县仁里矿区新增钽(Ta2O5)吨、铌(Nb2O5)0吨、铷(Rb2O)吨。福建清流县嵩口矿区新增稀土(TR2O3)8.72万吨。云南建水县普雄地区新增铌砂矿吨。重庆大足县兴隆矿区新增锶(SrSO4)万吨。

17.石墨

新发现矿产地12处(大型5处,中型4处,小型3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查汗木胡鲁矿区新增万吨,乌拉特中旗高勒图矿区新增万吨。黑龙江萝北县高地石墨矿新增万吨。山西大同市石墨矿新增万吨,娄烦县宽坪—娄儿上矿区新增87.51万吨。湖北宜昌市金昌石墨矿新增.04万吨。河南淅川—西峡地区龙头矿区、大路沟矿区新增万吨。

18.钾盐、萤石

新疆若羌县新庆钾盐矿新增液态钾盐(KCl).71万吨。浙江常山县八面山矿田高坞山—蕉坑坞矿区新增萤石万吨,安吉县蒲芦坞矿区新增萤石万吨。

(四)“十二五”末探矿权设置情况。

截止年底,全国有效期内油气(含煤层气、页岩气)探矿权0个,同比减少89个;面积.66万平方千米,同比减少12.6%。

表8年底油气探矿权

截止年底,全国有效期内非油气探矿权共计个,同比减少17.1%;登记勘查面积54.97万平方千米,同比减少25.7%。

表9年底非油气探矿权

三、基础性地质调查进展

基础性地质调查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在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基础地质调查。

1.油气资源调查

新区新层系油气、页岩气调查取得重大进展,圈定远景区30个,拓展勘查新区44万平方千米。贵州遵义“安页1井”首次在志留系石牛栏组灰岩中钻获高产天然气流,试气产量达每日9.5万方,实现了武陵山复杂构造区海相天然气调查重大突破;在羌塘盆地半岛湖、托纳木,识别出两个面积平方千米以上有利于油气成藏的大型圈闭构造。银额盆地古生界、松辽盆地外围侏罗系发现重要油气显示,四川盆地东北缘页岩气调查取得重大发现。湖北宜昌“宜地2井”钻获70米优质烃源岩、“鄂宜页1井”钻获高含气页岩气层、“鄂阳页1井”钻获页岩气流,为南方寒武系页岩气勘探打开了新局面;山东济宁“汶页1井”发现页岩油93层,累计厚度余米,证实鲁西南地区具有良好的页岩油资源前景。

2.区域地质调查

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含修测)74.3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1:25万及1:20万区域地质调查.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90.9%。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0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36.6%。填补和更新了国家基础地质数据,新发现矿(化)点和找矿线索0余处。

3.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完成1∶25万区域重力调查97.5万平方千米,1∶5万航空物探调查.6万平方千米。圈定物探异常3个、航磁异常0处,查证处,见矿(化)30多处。

4.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完成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59.6万平方千米、1: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41.4万平方千米,新发现化探综合异常处,查证处,见矿(化)处。

5.遥感地质调查

完成重点成矿区带1:5万遥感地质调查.0万平方千米,实现全国陆域矿山遥感调查监测全覆盖。开展重点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山环境和资源规划执行等情况遥感调查与监测,制作了执法检查和矿山复绿遥感本底数据。

6.矿产地质调查

完成1:5万矿产地质调查.7万平方千米。圈定找矿靶区处,矿化带47处,发现各类异常处,矿(化)体处。

7.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完成1: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16个图幅,实现了我国管辖海域全覆盖。开展11幅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和3幅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开展一批重要经济区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获取了海域地形地貌、沉积物、地质构造、环境地质和地球物理场特征等信息,厘清了38个主要盆地油气和固体矿产分布状况。查明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等重要经济区海岸带地质环境条件、矿产资源赋存状况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二)水工环地质调查。

1.水文地质调查

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16.6万平方千米。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首批眼地下水监测井正式开工建设。积极推进革命老区、特困区、地方病地区和生态脆弱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累计实施探采井余眼,解决了1余万群众的饮水问题。特别是年开展的西南滇黔桂3省(区)和北方晋冀鲁豫4省应急抗旱找水打井行动,投入钻探工作量60多万米,累计施工安全供水井多眼,解决了万人的饮水问题。

开展国家能源基地水文地质调查,为基地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通过调查计算出新疆准东能源基地吉木萨尔县和阜康市平原区的地下水年补给量分别为1.9亿立方米和1.6亿立方米。在宁东、陇东和内蒙古能源基地,发现25处具有供水意义的富水地段,水质好、单井涌水量大

2.环境地质调查

完成1:5万环境地质调查16.0万平方千米。加快推进京津保核心功能区、北京新机场规划区、北京副中心规划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海南文昌航天城等重点地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为规划建设提供支撑服务。完成武汉城市圈和曹妃甸工业区等三维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试点,为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

编制完成环渤海、海峡西岸、长江三角洲、北部湾、海南国际旅游岛等五个沿海重要经济区1:25万地质环境系列图件。编制完成《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报告()》、《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和《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调查报告()》,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全面开展个地级以上城市地质环境摸底调查,基本摸清地质环境问题分布情况及其危害。完成厦门、福州、石家庄、西安、长沙、嘉兴等15个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继续推进南宁、柳州、徐州等6个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

3.地质灾害调查

完成1:5万地质灾害调查7.4万平方千米。完善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立体监测网,有效监控面积11万平方千米。完成个县(市)地质灾害和个县1:5万地质灾害信息综合集成,系统理清了我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格局。在三峡库区、乌蒙山区等地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示范,显著提高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准确率和评价精度。

中央财政积极支援四川等省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组织专家赴西藏、云南、四川、甘肃等地应急处置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在四川芦山地震和特大暴雨事件中,排查地质灾害隐患5多处,生产裂缝报警器等地灾监测仪器4万余套,为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支持。

4.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完成1:25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30.7万平方千米。完成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8个省的部省合作农业地质调查。开展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农业主产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在耕地红线划定、土地质量评价、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首次公开发布《中国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报告(年)》。

5.地热资源调查及应对气候变化

完成31个省会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估算浅层地温能总量相当于4.7亿吨标准煤,如充分开发利用,每年可节约1.6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亿吨。

完成我国个主要陆域及浅海沉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和适宜性评价,开展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等工程示范;调查评估典型地区岩溶、土壤、矿物等地质碳汇总量,初步探索人工增加地质碳汇措施,支撑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四、科学研究与勘查技术方法创新

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推广与地质勘查紧密结合,地质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一)地质科学研究。

建立了新一代陆相、海相油气勘探地质理论,指导了多个大型油气田的发现。四川盆地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地质理论有效指导了我国海相特大型安岳气田高石梯—磨溪气区的战略突破。含油气盆地成盆—成烃—成藏全过程物理模拟再现技术推进了塔里木盆地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柴达木盆地盆缘斜坡构造—地层复合成藏规律取得新认识,指导了阿尔金山前天然气勘探,发现千亿方天然气储量。致密油气地质理论的深化促进了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亿吨级大型致密油田的发现。

近海隐蔽油气藏理论推动了渤海多个隐蔽油气藏的发现和评价。东海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研究为宁波17-2、宁波22-1等气田的发现和评价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元控藏复式聚集”新认识为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奠定了理论基础。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天然气勘探理论取得突破,在高温超压中深层领域探明储量超过千亿方。

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创新有效指导和支撑了鄂尔多斯、准噶尔、松辽、柴达木等盆地陆相致密油以及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获得重大突破。

青藏地质成矿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集成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补了国土调查的空白区;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大幅度提高了对主要成矿带地质背景的认知程度,引领和支撑了青藏高原矿产勘查评价,在确立国家战略资源后备基地、提升资源保障能力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国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取得新认识。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亿吨、可采资源量亿吨,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90.3万亿方、可采资源量50.1万亿方。埋深4米以浅页岩气地质资源量.0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22万亿立方米,具有现实可开发价值的5.5万亿立方米。埋深0米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0.0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12.5万亿立方米,具有现实可开发价值的4.0万亿立方米。

全面完成矿产资源潜力国情调查。完成铀、铁、铜、铝等25个矿种资源潜力评价,圈定最小预测区近5万个;首次编制中国大地构造系列图件,对一批长期存在争议的重大疑难地质问题提出了诸多新认识;开展典型矿床及成矿规律研究,厘定出个矿产预测类型,实现IV级区带全国陆地面积全覆盖。

地层、古生物等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正式发布实施新一代地层表,充分反映了近13年来国内外地层学研究进展,对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发现青松矿、氟钙烧绿石、氟钠烧绿石等矿物,相继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分类命名委员会批准。寒武系江山阶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成为我国第十颗“金钉子”。远安动物群中脊椎动物化石发掘取得重大突破,在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地层中发现距今约4.09亿年的基干四足动物——奇异东生鱼,将四足动物支系的演化历史前推了1千万年。

地质构造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研究,在华夏地块龙泉岩群云母石英片岩中发现2颗冥古宙碎屑锆石,为认识地球早期大陆演化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在国际极地年旗舰项目多国联合工作中,使用中、美等国家在南极内陆高原获得的最新天然地震观测和其他共享观测,获得了南极板块高精度莫霍面深度、岩石圈厚度、剪切波速、温度场和地表热流三维岩石圈结构参数,首次查明了南极大陆整体构造格架。

地下水与地质灾害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创新地下水保障能力评价理论,在破解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超采程度与气候、农作物播种强度、陆表水文和地下水资源状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创建了适用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地下水保障能力评价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为缓解地下水超采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揭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断裂、蠕变断裂及变形机制,分析了石墨层与大地震的关系,测出世界上最低的断层摩擦系数(0.02),记录到大地震后断裂快速愈合过程信息,完善了地震断裂理论,对深化认识地震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技术方法创新。

油气勘探技术快速发展,保证了“十二五”期间油气储量处于高峰增长阶段。塔里木盆地沙漠地区应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获重大突破,扩大了油气储量规模。复杂山地高密度宽方位地震技术突破支撑柴达木盆地亿吨级油田发现。通过准噶尔盆地西缘岩性油气藏识别和评价技术攻关,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序列,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优化了低渗气层气测录井校正技术和MDT测压取样技术,在东海盆地宁波22-1等气田的发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储层精细评价技术创新应用开辟中生代花岗岩潜山勘探新局面,在渤海蓬莱9-1油田获得超亿吨储量。深水宽频地震勘探技术与高温高压低渗气层测试技术推动了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发现。

创新集成了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微纳米孔油气定量评价、致密油气、页岩气甜点预测、井网优化、油层测井识别与评价、水平井钻完井、体积压裂等系列方法与技术,有效支撑了鄂尔多斯、准噶尔、松辽、柴达木等盆地陆相致密油气以及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的重大突破及后续工业化示范区建设。

自主研发了海洋深水、物探、测井、钻井等一批重大装备,改变了高端装备技术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海洋石油”、新一代全数字有线地震仪G3i、GeoEast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系统、CIFLog一体化测井处理解释平台、精细控压钻井系统、大型压裂装备和长输管道等一批关键装备的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石油公司的长期垄断。

空天探测技术水平不断提升。02C卫星发射成功,卫星数据直接服务于农、林、水、环境、减灾及城市建设等多个行业。成功研制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经试验飞行,主要性能指标基本达到实用化要求,测量资料质量达到航空磁测技术规范一级标准。成功研制星载高光谱成像仪原理样机,填补了我国高光谱仪专用核心器件的空白。

深地、深海勘查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自主研制成功“海马号”4米级深海非载人遥控探测潜水器、“海牛号”0米级海底多用途钻机、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样器等关键装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钻井高精度对接联通等勘探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系统构建了适应我国地球深部特征的立体探测技术体系;自主研发的多套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首台万米科学钻机已经在松辽盆地“松科二井”(设计深度米)钻探中投入使用,这是亚洲迄今最深的科学钻,整体装备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综合利用选矿技术取得新突破。改进“选矿—拜耳法”工艺,高硫铝土矿的开采铝硅比从4.0降低到3.0。研发出“原矿—破碎—磨矿分级—分流磁选—钼粗细分级分选—粗粒钼尾矿选硫—细粒钼尾矿选铁”钼矿选矿工艺,有效解决了钼回收率低、回水利用率低等技术难题。研制出悬浮焙烧炉,研发的“悬浮焙烧—磁选—反浮选”技术,明显提高了鲕状赤铁矿选矿回收率。研发出“铜镍混合浮选—混合精矿再磨—铜镍分离”选矿新工艺,低品位铜镍矿镍回收率提高15~20%,铜回收率提高30~40%。

分析测试技术取得新成果。成功研制手提式X射线荧光仪、全自动数字化岩芯扫描仪、多功能车载野外实验分析仪等装备,成功研制系列取样器并解决痕量组分采集技术难题,发展了高效实用的现场调查技术及离线萃取技术。南极—北极—三江源极地基线标准物质研究,成功研制了南北极海洋沉积物和三江源区土壤成分8种标准物质,初步形成极地地球化学标准物质体系,为国际同行提供了参照标准。

五、地质勘查前景展望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未来几年,我国能源资源需求依然强劲,生态环境保护、地质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广阔,地质勘查工作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前景看好。综合分析我国资源国情,虽然资源总量大,但品质佳、易开采的浅部资源逐渐减少,待发现和利用的资源普遍具有技术要求高、开发成本高和矿体埋藏深的特点。因此,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提高国内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一)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将长期存在,保持国内必要的资源保障能力是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压舱石”。

尽管经过努力,国内重要能源资源储量大幅增长,而且能源资源消耗增速总体趋缓。但从我国人口基数、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自身资源禀赋条件上看,资源瓶颈约束仍长期存在,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在较长时期内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能源资源领域始终是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焦点。我国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总体查明程度约为1/3,在西部地区及现有矿山深边部仍有很大找矿潜力。专家预计,如固体矿产勘查深度达到~0米,探明储量可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手握储量、心中不慌”,保持必要的资源自给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境外资源。综合运用产业、财政、科技、国土等政策,依靠市场机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持续推进找矿突破,应当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能源战略和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

(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带来地质勘查新机遇,资源需求结构变化带动勘查矿种结构性调整。

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形成基础地质、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工程建设、防灾减灾等系列新的需求,同时为地质勘查工作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年,国土资源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科技“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战略,为地质勘查领域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我国经济社会逐渐迈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即将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源与矿产资源需求结构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与传统产业相关度高的矿产(铁矿石、铅锌等)需求趋于平稳,矿产勘查活动将受到关联影响。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将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主攻方向,带动油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铀、地热等清洁能源勘查。随着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战略性新兴矿产(如锂、钴、“三稀”等)将成为新的需求重点。

(三)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矿产勘查工作,勘查布局进一步优化。

按照“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国土资源部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尊重群众意愿”原则,大力倡导绿色勘查,收效显著。今后随着社会公众参与度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势必越来越严格。新形势下,地质勘查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保护”放在最优先位置,主动调整技术方法与工作布局,把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对于地质勘查工作来说,绿色发展带来了挑战,更带来了机遇。绿色发展不是不发展,而是用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去指导发展、规范发展,在制定目标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在工作布局上全面避让自然保护区,在方法手段上大力推行绿色勘查。未来通过绿色勘查的深入实践,逐步建立起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进而形成制度,使广大地质工作者认识到只有加强绿色勘查,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地质勘查工作才有更好的明天。

附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进展情况

附件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进展情况

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年》,确立了“用3年时间实现地质找矿重要进展,用5年时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用8-10年时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目标。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财政部密切配合、强力推进,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矿业企业、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主动应对年以来全球矿业市场下行的不利形势,圆满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目标任务。

一、主要进展

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确定的18种能源和重要矿产找矿目标任务中,除煤层气和锡矿外,其他矿种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五年目标任务,尤其是金、铅、锌、镍、钨、钼6种矿产提前完成10年找矿目标(见附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增资源储量最多的五年,是在开采消耗持续加大情况下实现保有资源储量普遍增长的五年。

(一)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新的重要矿产资源接续基地。五年来,主要固体矿产新发现处大型和处中型矿产地。油气新增11个亿吨级油田和13个千亿方级气田,页岩气勘查开发实现零的突破,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取得重大发现并圈定2个千亿方级矿藏,铀、锰、金、铅锌、钨、钼、石墨、锂等矿种发现一批世界级超大型矿床。

一是油气新增储量继续保持高位增长,页岩气逐步成为天然气的重要补充,“油气并举”格局初步显现。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61.27亿吨,相当于以往60年探明总量的1/5;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3.92万亿立方米,相当于以往60年探明总量的2/5。在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渤海湾、东海、琼东南等盆地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尤其是鄂尔多斯盆地新增探明石油、天然气储量21.7亿吨和70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五年累计新增探明储量的35.4%和30.5%;生产原油1.93亿吨、天然气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五年累计产量的13.3%和33.3%,年鄂尔多斯盆地油气产量达到7万吨油当量(其中长庆油田5万吨),建成“西部大庆”。页岩气勘查在重庆涪陵和四川长宁取得历史性突破,新增储量亿立方米,实现了继北美之外的首个商业性规模开发。

二是重要固体矿产勘查实现重大突破,奠定了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资源基础。铀矿在鄂尔多斯、伊犁、二连等盆地陆续取得重大发现,砂岩型铀矿资源储量快速占据“半壁江山”,特别是在鄂尔多斯发现了世界级的大营铀矿。预期到年形成以北方砂岩型铀矿为主的供应格局,全国生产能力将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的目标。

铜矿新增资源储量万吨,相当于以往60年查明总量的1/5。西藏多龙矿区探获铜资源量1万吨,成为我国首个千万吨级铜矿床。预期到年,有望形成新疆克州、阿尔泰等12个新开发基地,全国年生产能力达到万吨,比年新增万吨左右。

铅锌矿新增资源储量万吨,相当于以往60年查明总量的1/5。新疆和田地区发现的火烧云铅锌矿(初步估算资源量万吨),规模大、品位高,有望成为我国最大的铅锌矿。预期到年,有望形成内蒙古大兴安岭、狼山等8个新开发基地,全国年生产能力达到0万吨,比年新增万吨左右。

金矿新增资源储量吨,相当于以往60年查明总量的2/5。特别是胶东地区深部找矿不断取得突破,新增资源量吨,成为世界第三大金矿集区。预期到年,新形成陇南、甘南、滇北、青海中部、新疆西天山等一批百吨级金资源基地,全国年生产能力达到吨,比年新增吨左右。

钨、钼等优势矿产地位进一步巩固。钨矿新增资源储量万吨,相当于以往60年查明总量的3/5,江西大湖塘(万吨)和朱溪(万吨)钨矿的发现,连续刷新钨矿储量规模世界纪录。钼矿新增资源储量万吨,五年间资源储量实现翻番,连续发现了安徽沙坪沟、内蒙古曹四夭和黑龙江岔路口三个万吨级钼矿。

锂、晶质石墨等战略新兴矿产展现良好前景。四川甘孜州甲基卡矿区探获了亚洲最大的锂辉石矿床(88万吨),为建设川西新能源基地提供了资源基础。内蒙古相继探获两处大型晶质石墨矿床,开辟我国晶质石墨找矿新空间。

三是老矿山找矿成果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通过开展矿山深边部“就矿找矿”,使一批资源危机矿山重新焕发生机,在个矿山新发现大中型矿床,有效缓解矿山后备资源不足的状况,平均延长服务年限10年,稳定职工就业40余万人。其中,西藏罗布莎矿区新增富铬铁矿万吨,超过矿区以往累计探明资源储量;河南老湾金矿新增资源量吨,一跃成为桐柏—大别山地区最大的金矿床;四川拉拉铜矿在矿区外围新层位发现厚层富矿体,新增铜资源量63万吨。老矿山找矿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找矿预测理论,开辟了找矿第二空间,带动了深部勘查技术方法进步,推动了矿产勘查开发向深部拓展。

(二)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显著提高,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能源矿产调查评价取得重要新发现。油气、页岩气调查陆续在新区新层系取得重大进展。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在南海北部陆坡获得大面积资源发现,落实了2个千亿方级矿藏,初步评价了南海北部的资源潜力,力争通过试采实现从与发达国家并跑向领跑跨越。贵州遵义“安页1井”在以往屡攻不克地区取得重大突破,打开了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油气页岩气综合勘查新局面。煤炭资源调查主要开展了优质洁净煤炭资源调查和煤系共伴生矿产调查评价,新发现煤产地14处,圈定含煤远景区个、勘查靶区个。

二是基础地质调查保持快速推进势头。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由“十一五”末的22%提高到37%,完成面积数为“十一五”期间的4倍,重点成矿区带工作程度达到52%,重要找矿远景区实现了全覆盖,圈定出一大批矿化点约、找矿靶区,为后续商业性风险勘查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指导找矿作用更加突出。

一是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引领地质找矿工作向新区新类型拓展。建立了青藏高原地质成矿理论,指导发现了30多处大型以上矿床。开展了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大幅度扩大了柴达木西部钾盐资源远景,推算氯化钾资源量3.5亿吨。进行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指导水合物勘查不断取得新发现。

二是潜力评价和找矿预测工作有效指导地质找矿工作。完成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基本掌握了30种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家底,圈定了近5万个资源预测区,为地质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建立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矿产预测方法体系,在老矿山和整装勘查区找矿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极大提高了找矿成功率。形成了油铀、煤铀兼探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带动了北方沉积盆地铀矿勘查的快速突破。

三是深地、深海探测和航空物探能力显著增强。自主研制成功“海马号”4米级深海非载人遥控探测潜水器、“海牛号”0米级海底多用途钻机、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样器等关键地质技术装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0米固体矿产钻探技术及装备已在勘查中广泛应用,正在向3米攻关。钻井高精度对接联通等勘探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系统构建了适应我国地球深部特征的立体探测技术体系;自主研发的多套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首台万米科学钻机已经在松辽盆地“松科二井”(设计深度米)钻探中投入使用,这是亚洲迄今最深的科学钻,整体装备水平跻身世界前列。自主研发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系统已投入找矿一线,机载成像光谱仪试飞成功。地质信息技术与服务创新稳步提升,初步建立了高效性、及时性、易得性和多元化等地质信息服务模式。

(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完成了22个重要矿产“三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调查评价工作,结果显示,我国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矿产“三率”水平显著提高,煤炭采区回采率达到83%,高于美国的78%,铁矿、铜矿回收率达到78%和89%。与年相比,煤炭采区回采率提高了15%以上,黑色金属矿产回采率提高了5.7%,有色金属矿产回采率普遍上升。制定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明确了27种矿产的“三率”最低指标,建立了主要矿产“三率”指标评价体系。遴选发布了项先进适用采选技术,促进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全面提高,特别是钒钛磁铁矿、固体钾盐、低品位胶磷矿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技术的应用,盘活了一批低品位、共伴生等难利用资源,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下步工作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做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工作的总体思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实施国家资源安全保障战略,持续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力争再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目标。

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初步形成陆海统筹、东西并重、油气并举、大宗矿产与战略新兴矿产并进的格局,累计新提供30个以上大型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大幅提高。

二是全面构建便捷、高效、透明的矿产资源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权益金制度为核心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以竞争出让为主体的矿业权出让制度和责任清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制度。

三是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比年提高15%。

四是地质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深地资源、深海油气、非常规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前沿领域勘查技术居世界前列。

围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目标,下一步重点抓好5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创新发展,培育找矿突破新动力。一是加强理论创新。以“三深”(深地、深海、深空)科技发展战略为驱动,加快推进深地、深海探测工程,大幅提升对地球深部的认知程度,解决一批制约深部能源资源勘查开发的重大科技问题,构建深部资源勘查开采理论技术体系,拓展油气万米深层新领域。二是加强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加快深地勘探、特殊景观区勘查、深海区探测等核心技术与装备研发,形成0米以浅勘探成套技术能力,储备一批米以深勘查前沿技术,油气勘探技术能力扩展到~00米。加强海洋矿产资源与页岩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的勘探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大幅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能力。三是加强管理创新。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全面放开市场,全面竞争出让矿业权,切实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调动社会资本、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地质找矿。深化矿业权管理制度改革,下放矿业权审批权限,建立以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为核心的有偿使用制度体系,推进油气勘查开发体制改革,加快向社会竞争出让油气、页岩气、煤层气勘查区块;以“油铀兼探”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沉积盆地煤铀、油钾、“三气”(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煤与煤层气资源综合勘查开发。

(二)坚持协调发展,优化矿产勘查开发格局。一是推进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调整优化第三阶段勘查重点和工作布局,商业性勘查全面退出自然保护区,重点加强对青海、西藏、新疆等生态脆弱地区指导,严格遵守生态红线。二是加强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服务和支撑。引导“一带一路”国内沿线重点矿山集聚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矿产资源优势互补,打造黄金水道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加强地热、浅层地温能等清洁能源调查评价,改善京津冀地区能源结构。三是优化能源矿产勘查开发布局。深化东部老油田增储挖潜,推动西部和海域增储增产;加快海相页岩气商业勘查开发,积极探索海陆过渡相、陆相页岩气资源潜力;大力促进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贵州、新疆等地区煤层气勘查开发;加快推进北方砂岩型铀矿勘查开发。四是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以基础调查和深海资源开采技术研发为先导,加大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的调查力度,加快天然气水合物试采。

(三)坚持绿色发展,努力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资源供给双赢。一是全面推行绿色勘查。总结和推广绿色勘查典型经验、技术装备和先进理念,加快建立和完善绿色勘查相关规范和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勘查工作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和影响。二是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步伐。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推动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构建和谐矿区,促进资源勘查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三是全面提升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健全资源储量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共伴生资源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开展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严格“三率”考核,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与推广,以技术进步带动探、采、选、冶工艺协调发展。

(四)坚持开放发展,促进矿业合作共赢。坚持“积极、务实”原则,加强国际合作,构建稳定、多元、安全的资源供应体系,着力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是加快利用境外资源步伐。重点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通过地质先行引领矿业开发,加大与沿线国家合作力度,增强资源供给能力。二是提高矿业领域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放宽对外开放准入限制,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健全利用外资参与资源勘查开发的相关政策,积极引进勘查开发技术和先进适用的节能降耗工艺、技术与设备。三是主动参与国际矿产资源合作规则制定。主动参与多边、双边矿产资源合作规则制定,建立以我国为主导的区域性矿产品交易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宗矿产定价中心,加快培养国际化地质专业人才,提高我国矿业领域规则制定及价格形成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五)坚持共享发展,让全社会共享找矿突破新成果。一是促进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果转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地质资源数据中心,完善全国范围内数据更新机制,全面推行地质资料公开服务,拓展服务领域,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民生工程提供服务。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找矿突破重大工程部署、资源勘查开发工作布局等方面,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倾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有效支撑脱贫攻坚。三是完善资源开发利益分配制度。按照《贫困地区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方案》要求,加快探索集体股权参与项目分红的资产收益扶贫长效机制,使资源收益进一步向原产地、原住居民倾斜,构建矿山企业与社区群众利益共享机制,促进矿地和谐。

附表

~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注:1、油气矿产为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固体矿产为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大中型矿产地为主要固体矿产新发现矿产地。完成率<90%为未完成、≥90%为基本完成、~%为完成、≥%为超额完成。

2、锰矿、钾盐提交的部分资源量已查明,正在履行储量评审备案手续。

如果觉得好就就扫一下面的







































白癜风名医会诊
儿童白癜风能治愈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ansushengzx.com/gsmt/105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