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家风,一头牵着党风政风,一头系着社风民风。家风正,方能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

家风正政风清(一)

策划/本刊新闻中心

执行/本刊记者郭林涛王丽

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着这个家庭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关系到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在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他再次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关于家国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条层层递进的清晰逻辑链,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阐释出自《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追而溯之,家国天下皆由修身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家风,一头牵着党风政风,一头系着社风民风。家风正,方能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

好家风引领党风政风社风

新气象

文/本刊记者王丽

4月1日起,围绕传承和弘扬优良家规、家训、家教、家风的主题,广东中山市发起“微家书传家风”活动,引来网友一片点赞。

3月31日,甘肃兰州市妇联发出“祭祖思亲传家风”倡议,号召市民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孝悌、勤俭、文明、廉洁等好家风代代相传……

近年来,围绕家庭、家教、家风,我国各地普遍兴起传家训、育家风主题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引领党风政风社风新气象。

良好家风必修课

家风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

良好的家教是开启人生幸福之路、家庭兴旺之门的重要保障。家教是人之初的“第一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粒纽扣”。良好的家教家规不仅能影响和塑造一个人、两个人,而且能影响几代人、几十代人。

年5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第一期就是郑义门的《郑氏规范》。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浦江县郑宅镇,历经宋、元、明三代十五世,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共食达年,鼎盛时期人同吃一锅饭,有家规《郑氏规范》条。郑义门出过个官员,没有一个因为“赃墨(即贪污)”被罢官。

《郑氏规范》第86、87、88条专门针对出仕为官者作出规定。第88条写道:“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从家庭的角度约束族人清正为官,彰显了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家国文化的生动写照。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是基础,而正家风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历代贤臣廉吏立家规、树家风,既有春风化雨的生动故事,又有辑之成册的传世家训。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一代名相诸葛亮,以一封短短八十余字的《诫子书》,总结一生的价值追求,并转化成对后人的殷殷期盼。“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寥寥数字,道出了家族兴衰的道理:把道德、品行、清白、诗书传给儿孙,方能百世流芳;仅把财富传给儿孙,则是家族败亡之道。

年4月,纪录片《重读抗战家书》在央视播出,张自忠、彭雪枫、左权、赵一曼……观众从那一封封浸染着战火硝烟、洋溢着家国情怀的家书中,重温英烈们谆谆之叮咛、浓浓之亲情,深受教育和震撼。

家庭是思想性格的塑造场,家教是人生价值的奠基石。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大力倡导的美德。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许多共产党人无私、坚韧而纯粹地致力于为人民谋福祉,他们身体力行,为子女亲人树起了精神的旗帜、德行的标杆。彰显出共产党人特有的风范风骨,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建议全党读《触龙说赵太后》,感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深意。周恩来也曾要求所有革命后代,切不要像因为有“吃不倒的铁杆庄稼”而沦为潦倒没落的“八旗子弟”。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直接影响党风、政风、民风好坏的一件大事。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家风建设。毛泽东同志有著名的“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毛泽东在长子毛岸英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就把他送到农村和工厂接受锻炼。刘少奇同志的长女读大学时有一次回家想要车接,他知道后严肃地批评说:“坐电车和公共汽车不一样吗?”彭德怀教育侄子:“近水楼台不得月。”曾主管国家经济工作多年的李先念同志告诫子女:“你们谁要经商,打断你们的腿。”

周恩来为身边亲友定下“十条家规”,包括“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等。

陈云给家人定下“三不准”:不准搭乘他的公务车,不准翻看、接触他看的文件,子女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陈云要求家人、亲属“以普通劳动者身份自居,不搞特殊化”。在他担任中财委主任时,夫人于若木也在中财委机关工作,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去机关,没搭过一次公车。

罗荣桓在弥留之际交代子女:“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没有什么可以分给你们的。爸爸就留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

齐心同志所撰写的《忆仲勋》一文,提到了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因习仲勋88岁寿宴不能亲到庆祝而写给爸爸的一封信。信中提到的家风问题,至今仍然令人回味和赞叹。在信中,习近平同志写道:“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得益于良好的家风,同时他本人也是良好家风的坚持者。受父母耳濡目染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秉承家风,对家人要求也非常严格。他担任领导干部后,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着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无论是在福建、浙江还是在上海工作,他都在干部大会上公开郑重表态:不允许任何人打着他的旗号谋私利,并欢迎大家监督。

权力是把双刃剑,为民则利、为己则害,为公则利、为私则害。能否隔绝公权和私利,反映了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和权力观。

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兰考时,多次赞扬焦裕禄同志家风好,对子女要求严格。据焦裕禄的大儿子焦国庆回忆,曾有一次,他为了看戏告诉售票员:“焦书记是我爸爸。”结果没买票就进去了。焦裕禄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刻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紧接着他又建议县委起草了《干部十不准》的通知,不准任何干部搞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

被誉为“四有”县委书记的谷文昌,其“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值得领导干部







































武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ansushengzx.com/gsmt/7337.html

------分隔线----------------------------